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课堂激趣例谈

作者:唐诗东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在课堂上往往容易恹恹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那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巧作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很多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不浓,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写作背景不了解,因而学不懂。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或写作背景,使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就容易读懂课文了。例如,教学第二册课文《陋室铭》时,教学中如果单就课文而言,学生对“陋室”的含义是不容易理解的,因为从课文所体现出来的并非“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背景介绍:本文是作者刘禹锡被贬后写的一篇文章。刘禹锡是中唐文学家,诗人,由于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先后两次被贬到荒凉偏僻的地方,长达22年之久。长期的贬谪生活,铸就了他安贫乐道的情趣,因而在他的眼中,即使是陋室,也“陋室不陋”。又如,第六册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诗人食指1968年12月20日4点零8分乘火车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时即兴写的一首诗,当时感动了许多人,很多人听到这首诗就泪流满面。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时,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段特定的历史。因而在教学时先作这样的背景介绍: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在这场运动中,到处充斥着打砸抢,严重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这场运动中,知识和知识分子被蔑视,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北京25中1967毕业的高中生食指就是其中的一员。面对迷惘的前途,诗人思绪万千,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就着昏黄的车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的兴趣来了,都想仔细读一读曾经感动了一代人的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需要我们介绍背景学生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使用得好,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巧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和“史”是紧密相联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重大的作用。
  用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这个环节做得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自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隆中对》时,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引入,最后引导学生说: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们在屋内密谈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隆中对》中去听听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又如教学《墨池记》时,用王羲之勤奋学书,使池水尽黑的故事引入。最后引导学生说:据说王羲之墨池全国有7处之多,何处是真迹,现今已无从查考,我们今天一起走进临川墨池,看看作者记述墨池意欲何在?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再如教学《出师表》时,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引入;教学《曹刿论战》时,用“长勺之战”交战的原因引入……等等,都可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我们都可选用一些历史故事来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声音、图象、动画等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得好,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水浒传》中的“拳打镇关西”片段,学生从影片中看到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镜头,非常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学习热情也很高。教学《隆中对》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片段;教学《出师表》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出师北伐”片段;教学《故乡》时,出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画像;教学《愚公移山》时,播放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动画影片;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朗诵和演唱……等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大有学问。语文课堂激趣就是一门学问。如果把握得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单位:贵州湄潭县复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