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教材的编写应遵循有序原则

作者:李鸿川




  目前,上海市高中语文三套教材并行,即新教材、S版教材和H版教材。教材版本的多样化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也为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材提供了方便。
  高中一年级H版教材第一册阅读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即培养学生对作品语言细心品味的能力,对作品思路深入探究的能力和对作品主旨正确把握的能力——这是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基于这一目的,教材编写者在该册教科书中相应地配置了四个阅读单元,即第一、二单元:语言(包括词语和句子)的品味(一)、(二);第三单元:思路的探究(一);第四单元:主旨的把握(一)。单纯地就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而言,编写水平确实不错,也比较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但是,语文教材的编排应该遵循“有序性的原则”,教材内容的编排有了“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序列,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与学,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基于此,我个人认为本册教科书四个阅读单元的编排顺序似乎应该做一番必要的调整,即第一单元:主旨的把握(一);第二单元:思路的探究(一);第三单元:语言的品味(二);第四单元:语言的品味(一)。因为这样编排似乎更符合我们对由文章内容(主旨)到文章形式(思路、语言)的认知规律的把握。
  关于文章主旨的重要性,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曾有精辟的论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昌黎先生·答陈生书》)“愈之所以志于古道,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昌黎先生·答李秀才书》)“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昌黎先生·送陈秀才彤书》)
  他的门生、也即他的女婿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就曾经明确地指出了韩愈关于文(思路、语言)和道(内容、主旨)二者关系的基本观点:“文者,贯道之器也。”意思是说,“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要因“道”而“文”,“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的确,无“道”而“文”,无异于惺惺作态,无病呻吟,其文章的可读性能有几分呢!
  基于文章内容(主旨)的重要地位,更基于我们的学生语文学习已达九年的底蕴,我以为把“主旨的把握(一)”安排在本册教科书阅读单元的起始部分为好。
  “思路的探究”应该紧承“主旨”而来。思路者,思考之线路也。对于一篇文章,不论它的结构是采用什么(并列、总分、层进、对照等)式的层次,都只不过是表达思想感情(主旨)的外在形式。形式是依附于内容并为内容服务的,所谓“为情造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或者不太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还奢谈什么探究文章的组织结构呢?因此,有必要也必须让学生在理解并把握文章主旨的情况下,再去探究文章的思路(即按照由主旨到思路的认知过程来教与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全面地弄清文章的思路,从而避免我们在教学时走入形式主义误区。
  语言再美,也只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一种文字符号,与主旨相比,也只能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南北朝时的文论家刘勰也强调先有思想感情,然后根据思想感情来选择相应的形式。他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我们在品味语言时必须从“文之本源”出发,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然后看它所选择的词采。因此,在编排过程中,两者(情、采)之间的关系不宜颠倒。
  事实确实如此。本人自一九九八年第二次使用该册教科书以来,就试着按照先“主旨的把握”、后“语言的品味”的单元顺序进行教学,效果似乎较本来的单元顺序要更好一些。因为先(学会)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很有利于学生高屋建瓴地去品味语言,不致于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陷入吹毛求疵、举步维艰的误区。
  对于语言与思路而言,语言也不过是思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两者孰先孰后似乎毋需我多言。对于第一(主要是“词语”的品味)、二(主要是“句子”的品味)两个“语言的品味”阅读单元内容的编排,则存在着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问题。初中语文学习语法时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进行的,即,字(语素)——词——句——篇(章)。把“句子的品味”放在“词语的品味”之前,既有利于学生对初中所学语法进行反刍,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从大(句子)到小(词语)的逻辑把握,因为词语毕竟是存在于具体句子(语境)之中的。
  以上赘言,概括起来为:H版高中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阅读单元的编排次序应从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实情出发,遵循教材编写有序性的原则,按照从主(主旨)到次(思路、语言)、从大(句子)到小(词语)的顺序来依次安排“主旨的把握”(一),“思路的探究”(一)和“语言的品味”(二)、(一)这四个单元,似乎更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