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作者:张少莉




  《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从1957年创作至今,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班人马的五次排演,其间除了非正常年代的政治因素干扰之外,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
  当人们兴味盎然地品评《茶馆》作为艺术精品的淳厚之时,不得不赞叹老舍艺术构思的巧妙。在戏剧创作上,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只有写出人,戏才能长久站住脚”。老舍在创作《茶馆》时就采用了这种以人物塑造带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艺术。老舍所选取的是茶馆里的一些小人物,通过描写他们怎么活着和怎么死去的生命历程,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会面的地方,可以容纳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然只有三幕,可是却写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政治问题是没有办法回避的。可是,老舍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消息么?”于是,创作了《茶馆》。在处理这些小人物与剧情发展的关系方面,老舍采取了“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这符合茶馆社会的生活实际,也弥补了因“断代”造成的空疏,加强了联系性。
  《茶馆》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老舍在创作戏剧时,还注重运用对话来写人,力求做到“话到人到”、“开口就响”。他曾经坦言:“我没有写过出色的小说,但是我写过小说。这对于我创造戏剧人物大有帮助。从小说的经验中,我得到两条有用的办法:第一是……第二是到了适当的地方必须叫人物开口说话;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茶馆》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精彩舌战,很能体现出二人的性格特点。
  庞太监是一个当红的清府官僚,他的身份、地位以及阶级属性使他和维新派势不两立。因此他一上场便咄咄逼人,话里句句有刺,于假面恭维之中深藏敌视,体现了他虚伪狠毒、老奸巨滑的性格特点。秦仲义是一个维新党,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不敢和庞太监发生正面冲突,他的话虽也含有讥讽,但却是处处赔着小心,体现了维新派懦弱畏葸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社会气氛的悲凉!
  《茶馆》中戏剧性的营造多采用对照法。譬如,同是商人的王利发与秦仲义,同是旗人的常四爷与松二爷,同样从事非正当职业的唐铁嘴与刘麻子,同样卖儿卖女的康六与乡妇,形成同类间的对照;靠产业吃饭的秦二爷与靠清廷吃饭的庞太监,鸽子事件与卖牙签的老头,为吃饭而卖儿卖女的农民与为装点门面而娶妻的太监,形成异类间的对照。这种相互对照的写法使场面更加生活化,收到了笔少意多的效果。当然,《茶馆》里也写到了人与人的正面冲突,秦二爷与庞太监的斗嘴就很精彩。一个有财、一个有势,姿态都很高,话也说得高明,自始至终含而不发,又自始至终针锋相对,多么符合各自的身份、德性!而二德子与常四爷的交锋就直接得多,一个是不讲理的流氓,一个是血性的旗人,三言两语不和就动起了手脚。鲜明的人物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情节结构更加紧凑。譬如,《茶馆》中写得最精彩的第一幕。第一幕共写了十个戏剧场景,用三条线索贯穿起来。第一条线索是以常四爷为中心,他和二德子、马五爷的冲突,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在戏的中段,常四爷因一句“大清国要完”的牢骚话带出与清廷走狗宋恩子、吴祥子的矛盾,被捕入狱。第二条线索以康顺子被卖为中心引发刘麻子与康六之间的“买——卖”矛盾,而这个矛盾又与后面进行的两家富人为一只鸽子的矛盾相映照,揭示出那个时代穷人不得不卖女度日,而富人却有闲为一只鸽子而大动干戈的不平等现象,引发出一位旁观的老人“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的感叹,这句感叹为后面的乡妇卖女埋下伏笔。围绕康顺子又带出买主庞太监与刘麻子发生“卖——买”之间的矛盾。第三条线索是以秦仲义为中心,他上场时和王利发的利害冲突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展现出来,下场时又与庞太监发生冲突,又展现出清府守旧派和维新派争斗的戏剧场景。这三条线索发展到最后,又以在茶馆中下棋的茶客一句“将,你完了!”集中到一起,道出了这些场景所体现的那个时代要“完了”的共同主题,使情节显得集中紧凑。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里,谈到戏剧创作在表现社会生活以及如何表现社会生活时,特别强调“求真”——表现的真实、真切,是第一性的,是戏剧家必须遵循的艺术法则,而注重人物则是求真的表现。老舍戏剧人多事杂,注重以人带事的写法,借助剧中人物的活动,将丰富的时代生活场景进行横断面式的穿插,制造矛盾与矛盾之间的接触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点带面、多线纷呈的蛛网式结构模式。《茶馆》一共三幕,展示了从晚清末年到解放战争爆发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迁。全剧没有一个完整集中的事件,而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的舞台穿插,将繁杂的生活片段加以横向铺陈。第一幕说的是戊戌变法那一年的事。那时侯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其中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从常四爷的遭遇中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秩序的混乱;康六和乡妇的卖女事件的穿插又展现出乡下贫农生活的困苦;庞太监和秦仲义的场上冲突,带出了维新派和顽固派相互争斗的政治局面;刘麻子的拐卖妇女,又显示出人民的苦难。有些知识分子见此情形,就想变变法,改改良,劝皇帝维新。也有的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打倒。戏中的头一幕,正说的是顽固派得势以后,连太监都想娶老婆了,而乡下人依然卖儿卖女,特务们也更加厉害,随便抓人问罪。第二幕还是那个茶馆,时代可是变了——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洋人为卖军火和扩张侵略,操纵军阀,叫他们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他,打上个没完没了。打仗需要枪炮,洋人就发了财。这么一来可就苦了老百姓。大兵可以随便敲诈,军官可以无故抓人。这一幕里的事情虽然不少,但是总起说来,那些事情的发生展现了军阀混战时期民不聊生的生活场景。第三幕最惨,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了八年,老百姓非常痛苦,好容易盼到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小刘麻子得势,军警殴打学生,明师傅失业,教师被迫罢课,康大力参加八路军,茶馆被没收,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被逼得上吊了,什么都完了,这一幕又展现了国民党暴政统治下北平社会的种种矛盾。这种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让整部戏冲突不断,高潮迭起。由于剧情复杂,幕与幕之间又有一二十年的时间间隔,导致了《茶馆》中的矛盾与矛盾之间只能是“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段的生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形成类似蛛网般的组织”。这种结构使《茶馆》中的每一个矛盾都不可能贯串到底,而往往是一碰即离,三言两语便达到高潮,从而为下一个冲突的上场腾出了时间和空间。这种点面式的穿插结构,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的表现领域。
  柏拉图在论文章的修辞术时,曾经强调文章的结构要遵循的法则之一就是“统观全体,把和题目有关的纷纭散乱的事项统摄在一个普遍的观念下面,得到一个精确的定义,使我们所要讨论的东西一目了然”。《茶馆》就是以“葬送三个时代”的创作观念为中心统率全局,每一幕都通过这个时代的各种人物的命运来揭示出社会的病症,将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使戏剧的情节有条不紊地在舞台上进行表现。老舍曾经说过:“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年岁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各色的人,也顺带看见了一点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因此,《茶馆》中的众多人物虽然语言、行动并不一致,但都是向“葬送三个时代”这个中心靠近,都是趋向于揭示社会的病根,使整部戏一气贯通,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组织情节结构的独特艺术方式,使老舍的戏剧反映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