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巧启妙引为课堂教学增添亮色
作者:李晓丽
一、语言幽默,态度和蔼,活跃气氛
原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敬可亲方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
当教室寂静无声、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因胆怯而不敢举手发言时,老师是这样及时打破这一僵局的。他随意地走到某女生桌前,亲切地询问:“你来给大家开个凤头,好吗?”面对老师期望的眼神,女生果然不负厚望,她的回答赢得了老师的赞赏。随后,老师又将目光转向了男生,“巾帼不让须眉,×××给我们开了个凤头,男同胞们也不甘落后,谁来给大家开个龙头?”老师话音刚落,立马有自告奋勇者竞相回答。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教室气氛热闹轻松。老师的夸奖也是毫不吝啬:“你的回答让老师自叹不如”;“你的表述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回答得太棒了,再奖励你一个问题”……通过这些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述,学生眉开眼笑,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二、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生动课堂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是一门神奇而又巧妙的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捕捉时机,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琵琶行》时,老师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描绘性的语句,这类语句通过抽象的语言反复解说来使学生理解,往往效果不佳。这时,教师可以请一位美术特长生画一支琵琶于黑板上,再请一位音乐特长生讲解“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含义,有了黑板上的逼真图画,再加上特长生的讲解,学生结合课本,两相比较,立马明白了白居易的艺术匠心,由衷赞叹琵琶女技艺的高超,佩服白居易描摹的绝妙。图画讲解法,既让学生学习到了生疏的知识,又让两位特长生学以致用,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让大家明白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再例如,在讲解《虞美人》前,教师或学生示范演唱,能体现出音乐语言比口头语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去欣赏理解词的意境。
三、联系实际,趣味类比,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选用一些引起学生熟悉、富有情趣的事例作类比,可化抽象为具体,转微观为宏观,变深奥为简明。
例如,讲解《登泰山记》,教师在点明作者姚鼐是采用面线点(面指的是汶水和济水,线指的是古长城,点指日观峰)相结合的方式来逐步确定日观峰的位置后,可以让学生模仿着介绍班级的位置。有了古人的示范,老师再启发点拨学生积极寻找参照物,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
学生1:大冶一中的前面是市委市政府,后面是碧波荡漾的大冶湖,紧靠学校的是106国道,我们班在三楼左侧第二间教室。
学生2:大冶一中头枕风光迤逦的青龙山公园,背靠水光潋滟的大冶湖。106国道横贯这清山秀水向远方绵延,它一头连接着繁华都市,一头连接着菁菁校园。106国道东侧的大冶一中这所百年老校,我们班就在教学楼左侧的302教室。
通过口头作文,学生既理解了姚鼐文章的精练简洁,又活学活用,加深了对生活实际的关注。课堂教学中,只要老师找到切入点,设置恰当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就能找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契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结合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变换形式,多角度切入教学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仅完成课本讲解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创造条件,改进完善教学语言,补充一些生活中的趣味故事,尽可能地加深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
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语文教师应该在努力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思想素质的同时,尝试着发散思维,研究教法学法,为语文教学的大花园增添更多的亮色。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语言的技术”也好,“方法的创新”也罢,都必须是“紧贴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花儿一瓣一瓣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