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作者:温芝俊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语文教师也不例外。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文以载道”为语文教师的教书和育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在“授业解感”的同时,教师必须担负起“传道”的责任。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果放弃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失职。
  阅读教学不能为阅读而阅读,进行机械的应试训练。于漪说过:“文章的精髓离不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教学中如离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文章精髓就会失去光泽,失去育人的威力;分析推敲词句篇章,如不充分阐发它们所表达的情和意,当然也就显示不出语言文字的精到之处。只有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二者结合,才能把语言文字教活。”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就必须把握住文与道、辞与意的辩证关系来指导阅读。语言文字是表现的形式,思想内涵是表达的内容,学习形式是为了更好地领会内涵,领会了内涵才能更好地学习形式,所以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传授必要的阅读方法技巧,也要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所阐发的主旨,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产生思想的升华,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离开阅读主体充满身心愉悦地积极介入就无阅读可言。只有激发学生充满感情投入阅读,全身心地融入文章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振荡,才能激活阅读主体的心智活动,真正介入阅读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引导,进行思想教育则事半功倍。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的问题与活动。如可以通过饱含深情地诵读,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寓意;可以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之溅出耀眼的火花;可以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切入口,激荡学生的情感;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体会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以编成课本剧,在表演中更深地融入文章情境之中;可以读写结合,记下自己因共鸣而产生的灵感的火花;可以谈古论今,汲取古人思想的精华;可以展开辩论,互相启迪……
  如《背影》,可设计以下问题:1.父亲遭遇了哪些不幸?心情会怎么样?2.父亲与儿子谁去买橘子会更困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3.在上述情况下父亲还要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而老境颓唐,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失业奔走谋职,祸不单行的父亲心情可想而知。买橘子要穿铁路,要爬上爬下,儿子年轻当然容易;父亲年老、体胖、身心憔悴自然费事,从“蹒跚”“探”“攀”“缩”“倾”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但父亲坚持亲自为儿子买橘子,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父亲的爱子深情。再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体现父爱的生活细节,进一步感受父爱的伟大,最后以“亲情故事”为话题写成作文,以此进行亲情教育。再如苏东坡《水调歌头》,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老师引导学生领悟: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挫折坎坷,就像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一样,是正常的,难免的,应当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像古人那样“不应有恨”,热爱生活,以美好的愿望祝福人们天长地久。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又如《七根火柴》,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假如你是无名战士,根据他牺牲前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说出他没说完的心里话。感受无名战士博大的精神境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无私奉献精神。《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生活中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让学生明白“讳疾忌医,贻害自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教材之外,还可以从网络或报刊中精选一些科技文阅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也可以精选一些军事、时政新闻阅读,进行国防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各种文体的文章,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如生命和理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情感性格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教育;亲情教育;社会伦理和公德教育;革命传统和爱国教育;廉政和节约教育;环保教育等等,都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说明文、议论文也不例外。
  思想教育是必须的,但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目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制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合理分配时间,巧妙设计活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实突在在地培养能力,适时巧妙地穿插思想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