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言中的讳饰现象

作者:彭文舫




  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
  所谓讳饰,就是避讳,即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便直说的事,就采用一种委婉的措辞来代替的方法,这就叫讳饰。
  讳饰的种类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君讳,即帝王名字要避开,否则就是犯了君讳,就要遭杀头之罪。因此,司马迁为韩信谋士蒯辙作传时,为避汉武帝刘彻(与辙同音)的讳,就改为蒯“通”,它与柳宗元用“人”代“民”,同属此类。不但如此,连医院也不能不小心避讳。如中药中有玄参一味中药,而在中唐以后,为避玄宗之“玄”字,将“玄参”改成“元参”,一直沿用下来。当然唐以后各朝是“玄”、“元”通用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中医先生在开药方时是“玄参”、“元参”通用,虽有二名实为一物。农历每年第一个月秦以前称“正”(zhèng?雪月,而秦统一六国后,改读“正”?穴zhēng?雪?穴征?雪,就是为避秦始皇御讳“政”而改的。
  君讳,也会造成文字狱。据说清雍正时有一考官在出题时将《四书》中“维其所止”一句拿来作考题。后来被仇家在雍正皇帝前告了一状:说此考官有反心。因为其考题“维其所止”隐含雍正无头之意。你看:这“雍”字去头是“维”字,“正”字去头是“止”字,不正好是此意么?选所以雍正一时震怒,抄斩了考官九族及考上了的两三百进士?选可谓空前绝后的文字狱大冤案。
  
  二类是圣讳。即孔子之名在旧时,读书人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而这个“丘”字在封建社会尊孔的时代,不能写也不能念,否则就犯了大不敬,就要遭贬。如果在说话、读书确要说到、读到,在写文章时确要写到这个“丘”字怎么办呢?芽有办法,采用讳饰的修饰手法:即将“丘”读成“某”音,将“丘”写成缺笔“丘”!这样,就避开了圣人之讳。
  
  三类是亲讳,即父母之名不能说也不能写。对自己父母之名,当然自己会敬而避之,而对朋友等人的父母也不能当面直呼其名,则要以其他避讳方式避开。唐朝李贺父亲名晋肃,因与“进士”谐音,所以李贺就不能参与“进士”考试。因此韩愈还写了《讳辩》一文。以韩愈之名位及文名,尚且无法为李贺求得参考“进士”之资格,从中可见当时对于避亲讳之重视的一斑了!
  
  四类是忌讳,这是最普通也是最广泛的避讳。从古到今,我们中国人都很迷信。所以一般都忌讳一些不吉利的字眼。
  旧时过年,大年初一早上要先在屋子里烧香点烛敬神,然后“开门出行”,即开门放鞭炮。有一家过年,正当大人点香烛之时,一只猫跳上了神龛,孩子大声喊:“爸爸,猫子,猫子”。“猫子”即“冇子”,不吉利,于是在我们这里人们习惯称之为“财喜”,是吉利的话,于是大人马上纠正孩子的话:“是‘财喜’,让它在这里,不要动它。”等敬完了神,开门放鞭炮时,这只猫受惊,一下窜出了大门,孩子于是又大叫:“爸爸,‘财喜’跑了,‘财喜’跑了。”弄得一家大小不快乐。因为孩子弄巧成拙,在大人心中造成了隐隐的不愉快。
  我们这里有个麻洋镇,乡下有个麻脸人。这个麻脸人最忌讳别人说“麻”,自己当然也不说“麻”。可是这个人恰巧有一天要到麻洋镇买麻油(即香油、芝麻油),他起了一个早,去了一趟麻洋镇。回家后,他向人们介绍他这天的经过:“这几天,想点香(麻)油吃,就到香(麻)洋镇买香(麻)油。今天天一蒙蒙(麻麻)亮,我就起了床。走到大路上,谁知下起了雾尘子(麻尘子)雨,我就跑到大叶田(麻田)里去躲雨,突然一个雾雀子(麻雀子)一飞,吓得我浑身肉一驼(麻)。顿时引得人们一阵大笑。原来他在这段话中,巧妙地运用了讳饰手法,把该用“麻”音的地方换成了其他替代的词语,避开了自己的忌讳。
  所以讳饰修辞格,在说话和定文章中,如果运用得好,有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单位:湖北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