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西地平线上》的还原教学策划
作者:倪延韵
14、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息。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可以调过来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是悲剧式的爱情,自然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更应该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这才是主题歌要唱的,所以它题为《我心永恒》。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这支曲子?
生:第一次是为表现苍白冰冷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便转为悲壮了,这是日落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师:萨克斯的纠结缠绵、婉转悠扬、最能调动人的情绪,尤其在寂寞的时候,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我给大家带来了《我心永恒》的曲子,大家照应课文气氛,来细心地听。
(第一次播放歌曲,萨克斯版《我心永恒》)
师:文中第二次日落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更显悲凉。但这支歌是不是只有悲凉呢?我们思考一下第二次出现这只曲子时应该是怎样一种情绪?
生:悲壮!
师:是什么给你这种感觉?
生:落日!
师:落日为什么悲壮?
生:要逝去了!
师:但落日逝去的悲壮和其它东西的逝去之悲壮是不是相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阅读并思考下文。
15、同样的一次日出,为什么又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呢?哪个同学来说说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知晓情况?
生1: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主人公。
生2: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小说想通过这个形象表现:“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正如光明:“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师:小说在描述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的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大家参照我们了解的这些内容,共同读一下课文第15段,思考一下作者引用的意图。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生1:作者想表达太阳给伟人以思想,是人智慧、灵感的源泉。
生2:本文作者用这个典故,正是为赋予太阳以英雄的思想。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的诞生是因为太阳,证明他和太阳有着“一体”的关系。罗曼罗兰对着日出热泪盈眶喊的是:“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说明了这一点。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太阳式的人物,那么,他所具有的性格,也是太阳所具有的。
生3: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所说的话,正好照应了太阳的日落日出。他的生命因为精神而循环,他的精神就像太阳照耀人间。他的英雄品德如此伟大,作者用他来表现落日的情怀是非常合适的。
师:罗曼罗兰面对太阳呼喊时为什么“热泪盈眶”?
生1:因为他发现了太阳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共同点,他为自己伟大的发现而激动,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诞生而激动。
生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苦苦寻觅,几年痛苦,一朝得到,激动得要命。
师:我们从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的话中,分明感觉到了他和太阳一样的性格与精神,他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的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时候,我们想起刚才大家听过《我心永恒》时所提到的,太阳逝去的“悲壮”,这悲壮里,应该没有悲伤。
师:我们再来听一下《我心永恒》这支曲子,这回播放的是原唱,我是想请大家从歌唱家腔调的把握上,体会一下其中的大悲、大美,体会这已经不是歌唱死亡的曲子,它是在歌颂生命。面对死亡,“生”的倔强越发迸射出力量的光芒。
播放歌曲《我心永恒》。结束时教师稍做停顿,给学生留下回味的空间。
师:课文中第二次出现音乐时歌曲正好播放到哪个位置上效果最好?为什么?
生1:歌曲转向激昂的尾声部分。感叹,有一种发现的惊喜。
生2:感到了太阳给我们的力量和感召,感到了“我心与共”后的幸福。
生3:文中动人的太阳出现在一段苍白的感觉之后,歌曲唱到这儿,也正是在凄婉的转折后激昂的抒情,情绪上一致。所以这段音乐伴随太阳出现较好。
16、师:(鼓励评价歌唱的效果)至此,我们已经感觉到落日的至美之处了,但课文并没有就此结束,他又写了第三次落日,请快速阅读课文20、21两段,思考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的作用。
生1:这是由实转虚的写法,使内容更加丰富,增加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师:与前面几个典故比较一下,看能否发现什么?
生2:前面几次提及历史典故,是对个人情绪、性格的表现,而这里则已涉及到民族的内容,这是主题的提升。
生3:前面的内容反映纯美的享受,而这里的内容则和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群体的生活,因而是想表现民族社会发展一类的东西。
师:(评价学生的分析)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著地追求,哪怕即将逝去。——这是一种英雄精神。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没有具有这种英雄精神的人?最好是和太阳相关。
生:后羿、夸父!
师:他们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表现出了人类的自信、追求和执著!“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只是神话,但本文中所提到的匈奴外迁和成吉思汗的伟功是现实发生的: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他们克服了自己的渺小;西部是伟大的,她孕育了这么多英雄。
17、师:哪个同学来给我们说说“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和“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还有“魁梧高大的身躯”等词语的修辞效果?
生1:“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是用历史的深远不回反写对历史的追忆,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惜情绪。
生2:“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写出一种偶然性,体现人生的变幻,却又有一种历史的必然。
生3:“魁梧高大”是写成吉思汗的身躯,更是突出他的丰功伟绩。
18、教师抒情总结第二部分:席勒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文中三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六、结语部分。
1、师: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并思考“我不敢独享”一词和用“‘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个日本画家叫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中国画家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一句结尾的意义。
生1:“我不敢独享”写出了日落给我的震撼;“世间有大美”照应开头并揭示出处。
生2:“雄伟”、“大美”再次总结西部、落日的特点,并用艺术巨擘对人间极顶辉煌的文化艺术奇观的感叹与落日形成辉映,丰富了西部落日美的内涵。
2、结合板书,总结课堂:
①总结三次日落颜色、形态上的区别;总结三次日落所涉历史典故的区别。
②总结归纳出“世间有大美”的文眼和纵贯全篇的感情线索。
七、板书设计:
西地平线上
总写: 世间有大美 …… 景?
颜色:形态:侧面烘托:历史文化:
第一次 春联的红 勒勒车轮 惊呆 左公柳
分写:第二次 灰白→血红 硬币 遗忘 《我心永恒》
一轮 脸上的红光 罗曼罗兰
第三次 热烈的红 躲在背后 惊骇 匈奴外迁
炫目 挥舞魔杖 向红光走去 成吉思汗
总写:世间有大美…… 情!
八、作业布置:
1、收集高建群信息制作卡片;阅读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体会作品风格,适量做些读书笔记。
2、落日的辉煌让人震撼,月夜的深邃也令人回味:有满院藻荇,有举杯对影,有别枝惊鹊,有嫦娥飞奔;自吴刚伐桂的幻想,到“阿波罗”登临的实现,从古到今,围绕着月亮发生了那么多神奇的故事……。结合对古诗词和历史典故的积累,写一篇充满人文思考的散文或一段话,来表现个人心中的明月。
单位:江苏赣榆中英文学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