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让问题进入教和学

作者:田信德




  前不久,一位科普专家在看了“全国青少年电脑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后发出感叹:“看到这些画儿时,我们震惊了,不是震惊他们的画有多好,而是震惊他们中很多人的想象力竟然如此贫乏。不论是几何形状、色彩,还是造型,都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出一辙。”问题出在孩子身上,问题的症结却在教育上。
  没有哪所学校不是相当重视教育的,没有哪所学校不是在千方百计地寻求办好教育的最好途径。问题恰好就在“重视”和“寻求”上。“重视”的是什么?是考试,是分数。“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寻求”的是什么?是这个“名牌”,那个“重点”。“考试、分数、重点、名牌”已经把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压得喘不过气了,压得教育扭曲变形了,哪里还顾得上真正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真正去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哪里还有精力顾得上去把发现和寻找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呢?
  学习的功利性愈来愈强烈地刺激着教育的神经。学校的一切基本上是围绕着“功利”在转。在我们一些人的教育概念中,学习就是教师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掌握确定无疑的知识,师生共同努力得到好的名次。这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极具原始性的理念支配下,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迷失了,学习的终极情怀缺失了;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人,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尽管我国学生的基础扎实得惊人,却出不了世界级大师;尽管我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前年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学生屡获金银,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残酷的现实时时刺痛着我们的心,迫使我们好好地反思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曾指出,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却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已经被证明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为了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要学之有“方”,这个“方”就是要能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能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试着在“已知”的“知识天地”里,“触摸”“未知”的“知识领域”,尝试着去比较、去试验,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要教之以“道”。这个“道”就是教给学生自主思考研究的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脑,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在没有变化的地方去思考变化,让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想象插上翅膀随心所欲地飞翔,天马行空地来往。这是一种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学生以“问题”为中心来学习,教师以“问题”为纽带来教学,让“问题”充满教学的整个过程。那么,这个教和学的整个过程便会想象联翩、生机无限,天长日久,就有可能实现教和学的实质性飞跃。
  
  单位:湖北京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