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长亭送别》的艺术美
作者:蔡叔显 蔡卫红
一、故事美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从唐元稹传奇《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才子佳人的匹配,再到元王实甫《西厢记》有情人终成眷属,封建婚姻中物质的、利益的因素逐渐后退,代之以纯真的、人性的情的因素,是“情”对“理”的超越,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二、人物美
女主角崔莺莺作为相国之女,她的美丽妩媚的容貌,温婉幽静的气质自不待言,但这个人物最能打动人的是其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作者将其微妙矛盾的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细读莺莺的曲词,可以发现,莺莺的离愁别绪有着比“儿女情长”更深层次的内容。
[幺篇][朝天子]等曲清楚表现出莺莺对功名利禄的否定,说明莺莺对张生是纯真的爱,而不是押宝式的“慧眼识英雄”。在莺莺眼里,爱情是在功名利禄之上的。在那样的时代,能够把封建士人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讥为蜗角蝇头,莺莺的形象突破了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俗套。从这个重爱情轻名利、具有叛逆性格的大家闺秀的身上,我们可以依稀看到林黛玉的影子。
三、意境美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景交辉的典范,尤其《长亭送别》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长亭送别》一折,将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开始,写莺莺前往长亭,这是途中之境,那么莺莺的离情就寄寓在她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条长柳中。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之景,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志。接着是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再下,曲终人散,只剩莺莺张生和红娘,境又一变,四顾无人,莺莺才能向张生倾吐自己的殷忧,有此境方有此情。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终归岑寂。整折戏,情与境统一于全篇总的色调之中,构成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四、语言美
《西厢记》属于戏剧范畴,其中的曲词部分,却属于诗歌,这样使得全剧充满了诗情画意,堪称迷人的诗剧。王实甫被誉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他写的曲词语言优美,其优美雅致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运用的极高成就。《西厢记》的语言恰是融文采与本色于一炉,既文采灿然,又流利通畅,典雅而质朴,华丽而秀美。
1、因情随物设置多种修辞手法
《西厢记》包含丰富的修辞技巧,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可说集我国古代戏剧修辞之大成,特别是本折夸张的运用,常结合比喻、用典、对比,因情随物而设,大都将人物的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王实甫真不愧“花间美人”之称。
2、熔冶铸炼优秀古典诗词入曲
《长亭送别》大量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原材料都是来自诗词中的名篇精华,加上王实甫又是一个高明的巧匠,所以他能从中受到启发,加以借鉴和发挥,为己所用,融会贯通,臻于至境。
3、吸收加工民间方言口语入曲
如果莺莺的曲词都是典雅的诗词歌赋,这个人物可能就不那么可亲了。她毕竟是个闺中女儿,如何展示它的女儿家的本色呢?王实甫采用的方式是让她将方言口语韵律化,使极富生活化的民间方言口语变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
正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就,《西厢记》的语言才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红楼梦》写林黛玉读《西厢记》是“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联想自家身世,以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仔细忖度,不如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足见《西厢记》的语言感染力。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