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高中语文课中的动态教学
作者:刘培经
那么该如何操控课堂的动态教学呢?要做到动态教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即变“教”为“学”。教法的本质是学法,“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变先生为学生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更加宽阔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以及研究能力。我们过去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学习,可能有害怕的因素,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问住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关注社会,关注学生,扩大知识视野,研究新的问题。当然教师不可能万能,总有涉及不到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动态性。
2、变“学生围着教师转”为“教师围着学生转”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式,因为语文课有它与其他学科不能相比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标准提出了基本原则:“语文的丰富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新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的人文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对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例题乃至种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也只有这种理解的多元化,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得以挖掘与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上课时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形成课堂的动态教学。
3、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处理教材。
不可盲目地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或教学用书,而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处理。如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语言的精妙,后者可侧重于内涵的丰富。有的文章有阅读示范作用,教师应着眼于指导学生揭示规律,讲授具体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自己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悟语言的精妙,从中获得文化熏陶。我们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最佩服的就是他们驾驭学生、教材的能力,这就是动态教学。
4、师生共同评价,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长期以来,课堂上都是老师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种单向的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同学们较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同学集体评议,可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面对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教育,关注教改,关注教材,关注教师。面对这一切,作为教育者,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和鼓舞。然而,我们深知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标准》必将如和煦的春风,唤醒我国教育改革的春潮。新教材必会让教师,让孩子们那充满灵性的、充满创造力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单位:广东顺德区莘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