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课堂教学中的点睛术

作者:钱志英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假如在教学中,教师滔滔演说,作乐队的“领唱”,而学生默默聆受,成了乐队的“合唱”,那么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换言之,学生应该在教师手中的“指挥棒”的指引下,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师生方能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供必不可少的机缘。那么,教师手中的“指挥棒”是什么呢?在课堂教学中,这无疑就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因时适宜创造性地巧妙提问,这就像“画龙点睛”,即教师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于关键处“点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奋勇攀登发展能力的阶梯。
  教师课堂教学的“点睛”,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各种障碍,引导他们主动地学好语文。假如时机把握得不好,生硬不自然,学生启而不发,点而不化,则不仅没有“画龙点睛”之妙,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教学时机的把握应该是课堂教学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中的“预见能力”理论,还是叶圣陶先生的“相见诱导”说,其核心强调的都是教学时机的把握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新的知识的生发形成过程,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集中和转移、学习情绪的高涨和低落的过程。据此,我们在把握“点睛”时机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把握新旧知识贯通联结的契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认识事物。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这个“背景”就是指他们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并把握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适时启发、点化,使学生面临的新知识能与他们的旧知识连贯起来,产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感,从而认同并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时,不妨引导学生回忆其初中接触过的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并在比较中让学生讨论同样是在极其凝练的文字中出现多个意象,两者有何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从而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链接到已学过的知识,并纳入了新的知识,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要把握学生的认识产生飞跃的时机。由于思维品质、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其思维方法往往局限在原有的层面、角度上。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或创设教学情境,适时引导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改善,并对某些知识产生较多层次的飞跃。
  例如,在讲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笔者一开始就问:“这么一篇10000字左右的课文,你们要多长时间看完?”有的学生回答九、十分钟,有的说七、八分钟。我说:“你们只有五分钟时间,而且看完后要回答我:文章依次说明了哪些内容?”结果,五分钟后,不仅所有的学生看完了课文,而且课堂提问时,有几个学生还回答相当出色。这时,就出现了一个促使学生产生认识飞跃的极好时机。笔者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为什么原先估计七、八分钟读完的课文只需五分钟就读完了?又让回答出色的学生谈他自己的阅读体会,最后师生得出的共识是:抓住了课文的提示句、关键句就能提高阅读速度。然后笔者又从文章学的角度对阅读时抓关键句的道理作了简要说明,并引发学生思考:此道理能否同样运用于写作中?应该说,这堂课上引导学生讨论提高阅读速度的规律,以及教师适时的点拨,就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了。
  第三、要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时情绪越高涨,兴趣越浓厚,那么他学习时的思维就越活跃,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越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那些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的教学情境,抓住“点睛”时机。
  一位教师在教《七根火柴》一文,将近结束时,有学生站起来提问:“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这位老师就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教室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于是各种回答纷纷出现,但都不够正确。这时,教师又引一步:“假如我说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战士‘无名’的呢?”于是,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个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过了片刻,有学生回答:“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说明他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他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了。”出色的回答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热烈掌声。且看那位教师怎么“点睛”的:“问题提得好,回答更是精彩。这问题老师也从没想到过,这说明同学们只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你们的语文可以学得很好,甚至超过老师!”这时,那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固然是激动得脸颊通红,其余学生也兴奋得眼睛发亮。课堂教学达到了如此境界,其教学效果毋庸置疑。
  “点睛”之妙,在于时机;时机的把握,在于把握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发展心理变化的轨迹,以及知识形成的规律。明确了这一点,加上教师自己的教学机智,那么课堂教学真正能进入艺术的境界。
  
  单位:江苏阳山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