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一句话》的背后

作者:邓天玉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
  “咱们的中国”其实是一句再简单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偏正词组,加上感叹号也不过就是加强了它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正是在这短促的感叹里,饱含了作者刻骨的疼痛、执著的追求以及不屈的忍耐。
  
  一、情感上——刻骨的疼痛
  闻一多在带着童年的纯真和青春的理想离开祖国时,故乡和祖国在他的心目中是美好的;在美留学期间,他对故乡和祖国的回忆、思念和想象也是美好的,甚至还带上了理想的色彩。然而当他带着成年的成熟的眼光回到祖国,再一次直接感受到祖国的落后腐朽时,美好的想象与丑恶的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从殷切的希望顿时转化为严重的失望。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美国生活给他留下的屈辱,对中国现实的感慨使得诗人在感情世界方面不断凝聚着爱国主义的能量,不断酝酿着爱国主义情绪,爱国主义的情感聚集着、贮存着、燃烧着、升腾着,直立起来,逼着诗人转化为某种惊世骇俗的希望——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爱得越深,恨得越切。正是闻一多那强烈的主人意识、个性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意识,才使得他有着刻骨的疼痛。他既有炽烈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心;同时他也有鞭挞黑暗、揭露丑恶的痛恨之心,他恨那些不负责任的封建专制、狠那些把中国弄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的中国同胞。他认为中国是我们大家的,决不能任其衰弱毁坏,也决不允许那些“行尸走肉”将它断送!他痛恨、他呼喊,他的心灵伤痕累累,鲜血淋漓。几分懊丧、几分悲恸、几分愤懑煎熬着他的心。
  
  二、精神上——执著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虽然也不乏执著追求的知识分子,但不论儒家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还是道家的真人的人格理想,以及佛家的涅盘境界的追求,都带有更明显的终级理想性质,它明显的终极性使中国知识分子极易不把理想当作现实,因而在对待实际的现实生活时反而能更好地顺应现实的要求,迁就现实。
  到近现代历史上,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理想都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品格。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在想象中极易实现的东西成了在现实中极难达到的理想。
  于是,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里,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尖锐性被激化到了最强烈的程度。有的在众目睽睽之下逃到自造的梦幻中;有的在铁的现实面前闭上眼睛、美化现实、随波逐流;有的把现实的丑恶和缺陷合理化,顺应现实的一切需要,苟且偷生、逐臭追腥。
  但闻一多的“东方老憨”的性格却使他难以闭上任何一只眼睛,他不能不正视现实的严酷,不能不正视中华民族的真实的屈辱,不能不相信自己的直接感受;与此同时,他又无法使自己放弃他坚信其合理性的理想追求,无法驱散他内心世界已经聚成坚实实体的那个梦,那个不能不实现的梦。
  他坚信自己的眼睛,也坚信自己的理想。他相信这火山的缄默中蕴藏着巨大的势能,他相信这五千年的青天蕴藏着霹雳的爆发。他虽然憎恨现实的黑暗和冷漠,但心湖中仍荡漾着光明的波浪,充满着自豪和希望。他坚信,黑暗后面的黎
  明一定回到来。
  
  三、行动上——不屈的忍耐
  面对着如此晦暗不明、破败憔悴的现实,诗人是一蹶不振、痛苦沉沦呢,还是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呢?都不是,诗人做出的行动是——不屈的忍耐。
  在理想与现实、美与丑、崇高与卑鄙、反抗与忍耐、缄默与爆发诸种矛盾的僵持与对立中,诗人正视现实而又执著于理想,他把坚实的追求置于坚韧的忍耐之中。
  现实是铁的不移的事实,必须忍耐也只能忍耐,不忍耐现实的重压会导致自身的毁灭,一切的理想都将成为泡影,但这忍耐不是屈服,不是甘愿如此,而是必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耐。
  在整首诗中,诗人在火山缄默的氛围中,没有怨诉、没有哭泣、没有哀怜、没有乞求,反而坚信终有一天火山爆发、青天霹雳。
  他坚韧地忍耐着现实中不得不忍耐的东西,只有最坚韧的忍耐才会有这最刻骨的疼痛;只有最坚韧的忍耐才会有这最执著的追求;只有最坚韧的忍耐才有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的背后阐释。
  
  单位:湖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