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中学作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作者:尤世安




  话题作文的出现,使学生作文时能够题材多样化,立意多样化,文体多样化,给了学生以更多的个性空间。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正是少了许多条条框框,也使许多学生淡化了文体意识,模糊了文体概念,从而出现了许多模糊文章。
  
  一、学生作文模式例举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让很多学生感到可以“为所欲为”,凑足800字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目标,巧设形式成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追求,很多文章都是大同小异。文章模式化,结构定型化。学生忘记了文体特征,把各种文体的个性特点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结果,文章成了“四不象”。总的来看,以下几种倾向严重:
  
  1.感想+事件+感想。
  为了追求所谓的凤头豹尾,文章中的一两个亮点。部分学生不惜苦心经营,开头与结尾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尽用“美言”。更有甚者,一篇文章详细叙述一两个事件,然后在每个事件后来一两句议论,开头与结尾再来两三句议论。
  
  2.事件+观点
  这里所指的观点是文章最后的大段议论,可以说此类文章是小学初中作文模式的遗毒。很多学生最后的观点完全是空洞的,与事件没有联系。完全忽略了记叙文中议论服务于记叙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取悦予老师,而不是在真正“作文”。
  
  3.观点+观点
  很多学生以为议论文便是表述自己的观点。殊不知好的议论文是要让别人诚服你的观点,从而收到教益。但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整篇文章全是一些空洞的说教,缺少实例和理论论据。
  
  4.故事+感想
  这是一种凑足800字的类型的作文。一些学生作文时把材料中的故事简单展开或者引用些许,再编造一个故事,最后再写一点感想便了事。
  
  二、应对策略初探
  
  以上几种模式一方面是学生生活范围狭小,视野不够开阔,思维僵化所致,但文体概念模糊也更是其重要原因。强化文体概念,避免学生走入误区,应引起同仁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重提文体涵义,给学生一个文体标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散文)都有一定的认识,高中时有必要再次强调,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标识。所谓文体,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记叙议论抒情的关系,明确谁服务谁的关系。记叙文就应以记叙为主,要有中心事件,同时要点出必要的要素,议论抒情由事件引申,为记叙服务。议论文就应以议论为主,就是要谈出你的看法,要有中心论点,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要占主要的比重。散文无论是叙事或是抒情都要有抒情主线,也就是说散文要有情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实质上就是一事一议一情,抓住这就够了。
  
  第二,进行阶段性训练,给学生一个文体印迹。
  在我们的头脑中,很多作家实际上都只擅长于写某一种文体。比如朱自清长于散文,艾青长于诗歌,曹禺长于戏剧,巴金长于小说。作家尚且如此,学生当然也只长于或喜欢写某一种文体。但先博而专,由专而精也应是练好作文的一条道路。根据教材编排体例,高一至高二上学期应分别进行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的专题训练,当然也可适当调换。通过专题训练,一方面及时纠正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多面手;另一方面发现学生作文的特长,让学生重点发展一种文体。只有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文体印迹,才不至于使各种文体相互客串。
  
  第三,及时反复纠正偏差,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能力好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一方面要靠文学素养,但也需要教师不断纠正学生思维中的误区。例如:在记叙文中,要求学生不要大段的议论,尤其开头少议或不议,开头最好直接叙事,开门见山,结尾不用号召性的语言。整篇文章尽量少议,并注意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叙事之中,应就事论事,略微延展。议论文中要有中心论点。最好开头提出,列举事例要简洁、概括,不要详细叙述整个事件,只要切中观点即可。不能堆砌事例。散文中事件是截取式,片断式的,情感显明,要有感情主线。这些要求不能点到为止,要反复强调,直至学生作文中没有这些现象。
  古人主张作文应先规矩而后巧,这是很有道理的。教学生作文重在授之以渔,重在让学生积累,重在开拓学生的思维。但必要的条条框框才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其础上提升文章的质量。话题作文要求虽宽,但不是滥,文体应时时印在师生的头脑中。
  
  单位:湖北房县大木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