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巧改论据 新颖写作
作者:孙 玲 周云波
1、“旧酒装新瓶”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旧有的典型材料融入新颖、深刻、有特色的议论之中,使之产生新意。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一般被用来佐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同样,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它来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也是可行的。试想,假如不是孟子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那么即使孟母三迁,甚至四迁五迁,也很难保证孟子不受影响而变志。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尝试证明黄宗羲名言“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善,犹为不教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孟母头发长,见识可不短”、“学者必求师,求师不可不谨也”等,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再如肖伯纳的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进行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则材料强调的是“交流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它来证明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也是可行的。像这样运用材料,就可以使论据鲜活,个性
鲜明,从而使学生的写作充满了创造的气息,创新的意识。
2、“老树开新花”法。有的材料,看似陈旧,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全新的内涵,使之产生神奇的论证效果。如有篇议论“寂寞”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他们寻找寂寞,但并不意味着意志消沉。姜尚垂钓河边,一时寂寞却成就了后来的千古功名;诸葛亮‘龙卧南阳’,一番寂寞却有了成名八阵图的得意;NBA的骄子乔丹,也曾把手一挥,离开了他成名的球场,但是,两年的寂寞以后,他又创造了三连冠的辉煌……”这段议论赋予传统意义上的“寂寞”以新的内涵——积蓄力量,一鸣惊人,这就使论证的效果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再如“苏秦忍辱求荣”这个论据通常用来证明人应该有毅力或者信心,或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逆境出人才”等,但是如果我们适当改造一下论据的语言表述,用它来证明“收拳是为了出拳”,“不受辱中辱,难为人上人”,“站直了,别趴下”,“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天长地久有时尽,拼搏奋斗无绝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上帝偏爱他,让他受折磨”等等不是更出人意料,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启迪吗?
3、“反弹琵琶”法。有的材料,从这个角度看是这个意思,如果换个角度,即采用逆向思维的反弹琵琶法分析,却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如针对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观点,结合唐代盛行的“不敢为人师”的现状,一代文学大师韩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的新颖论断,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古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学生就能意识到“反其意而用之”,来证明“酒香也怕巷子深”。
4、“旁敲侧击”法。“愚公移山”这则材料妇孺皆知,如从“移山是强攻,搬家是智取”这一角度,对这则材料改造使用,论述“目标既定,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途径是很多的”的道理。“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用这则材料来阐述“移山的精神固然可取,应该发扬,但效益应居首位”的道理,效果恐怕会更好。这种多角度地旁敲侧击的方法,无疑会使写作增色,使人耳目一新。
利用上述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都有了不小的提高。当然,学海无涯,写作无止境,对写作的探索也就永远无止境。愿与同行共勉。
单位:山东荣成六中;荣成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