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古典诗词梦境解读

作者:孙伟兰




  梦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空灵的境界,是诗歌创作技巧中的“虚”。它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相辅相成,从而大大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歌意境,深化诗歌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美。
  情到深处梦境生。梦幻可使人的思维翱翔于最为理想最为自由的地方,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深化、升华,所以以梦传情更能折射出思想的深刻美和情感的真挚美。
  我国古代诗人很善于借缤纷梦境传达丰富情怀。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一、壮志难酬英雄梦
  
  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其国君大多萎靡昏庸,加上奸佞当道,致使多少英雄梦断神州,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人驰骋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金戈铁马,意气风发,战场杀敌,痛快淋漓。可怜梦想未成,白发已生。梦境与现实产生强烈反差,其遗恨让词人揪心,让读者扼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此外,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一词中写道:“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精忠报国的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写道:“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这些爱国词人借梦境表达自己欲驰骋疆场的凌云壮志,并将这种美好愿望与有志难伸的现实对比,抒发“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无奈和惆怅之情,可谓诉尽悲愤,荡气回肠。
  
  二、含悲饮恨亡国梦
  
  宋词鉴赏词典中收录南唐后主李煜词作23首,其中就有9首写到梦境。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梦境的营造,一是因为亡国前的李煜生活富贵繁华,如春梦般美好,而此良辰美景却又如春梦般转瞬即逝;二是因为亡国后的李煜由天堂跌入地狱,处境无限凄凉,故国之思难以排遣,化而为梦,于是吟哦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千古名句。
  他最有特色的写梦之作首推其《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么让入迷恋沉醉的生活啊!而梦境愈是热闹繁华,梦醒后的悲哀便愈是浓重,所以词人要恨起昨夜的梦来了。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更增词人悲恨,更使读者动情。
  
  三、向往自由浪漫梦
  
  古代很多杰出文人受儒家思想的熏染,素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但同时又受道家追求人生自由、人格独立思想的影响,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从而玷污了自己的高贵情操。这种政治理想、人格追求与黑暗现实往往产生尖锐冲突,于是他们慨叹仕途的艰险、现实的冷酷,向往理想的世界、和谐的人生。这种强烈愿望化而为梦,最典型的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梦天》。在这两首诗作中,诗人借助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仙境的富丽和穆、自由奇幻,借此表达对扼杀人性自由,尔虞我诈的腐败现实的抗争和对自由理想人生的渴求,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四、思乡怀人多情梦
  
  古代诗人善用“明月”“流水”“大雁”“小楼”“杨柳”“长亭”等意象表达离愁别绪,也喜用梦境来传达思乡怀人之情。
  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的下片: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悲悼亡妻之作。痛失爱侣的苏轼,在其十年忌辰的日子里,情感如洪流冲决堤坝,汹涌澎湃,不可遏止。这种深沉的悲痛深切的怀念化而为梦,梦里相逢,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呢?十年沧桑,物是人非啊,于是“惟有泪千行”了。结句又回到明月照孤坟、有情人苦咽相思泪的现实,让天下有情人也不禁为之泪湿青衫。
  在众多古典诗词中,“梦境”入词的频率颇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道出闺中思妇的盼望和失望;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将丈夫已死而成枯骨的事实与不知情的妻子仍幻想梦里团聚的不可能形成强烈对比,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二首》),足见杜甫对李白友情的真挚和深沉;“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蝶恋花》)可见晏几道对离别的心上人百般求索而不得的思念和怅惘。可见,古人皆喜用梦境来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等人间至情,从而折射出温馨浓郁的人情美、人性美。
  要解读古典诗词中绚丽多彩的梦境,需熟悉诗人的生活背景、经历遭遇、理想追求,即“知人论世”,还要了解虚实相生这种艺术手法。如此则能最大程度地得到艺术的熏陶,获取审美的愉悦,并能走进古人本真美好的精神家园,蒸馏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品质。
  
  单位:湖南浏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