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培养学生“自悟其渔”
作者:段红旗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总是强调语文教学要“授之以渔”。然而,教授学生一定的方法是否一定有用和有效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老师传授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愿意掌握,二是学生能够掌握。如果不顾学生的愿望和接受能力“授之以渔”,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正如教育家伍德所说:“在课堂讨论中,通过某些程式指挥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并不起作用。”
一、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去亲身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感受、体验和领悟即“自悟其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著名作家林清玄在《雪的面目》一文中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证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描述,儿童也不能明白。林清玄写道:“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语言是无法表白的。”怎么才能知道呢?“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文章的理解和创作也是如此,有了亲身的生活体验才能把握其真谛。
这件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在于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发现、掌握语言规律和方法。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的方法很多,例如:
1、创建课室文化。课室文化,能够直接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如在课室设立读书角、通过“墙头小贴士”、“凡人寄语”、“温馨提示”等栏目,将名言警句、人生哲理,变换花样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惊喜中陶冶情操,在轻松里学习语文。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将辩论赛、演讲赛、抢答赛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热情,锻炼学生胆量,提高表达能力。将“情境模拟”引入课堂,如模拟电视栏目“今日说法”、“挑战主持人”、“开心词典”、“幸运52”等,让学生在游戏、互动、模拟中感受体验快乐语文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有一个名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宽。抓住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开掘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把对短信的鉴赏和创作、广告的创意与设计、合同的撰写等作为语文研究性专题。组织学生校外采风、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
二、通过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说语言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在于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并不是说老师没有作用。老师可以运用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掌握语言规律和方法。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当然,老师在促进、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时机、润物无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学生气馁时,老师予以鼓励、安慰;学生迷惑时,老师给予指引、点拨;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向错了时,教师予以纠正;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收获成功和喜悦。
2、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努力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首先老师要给学生思维空间。每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决不能为了扩充知识或赶速度而不给学生思考,匆忙告诉学生答案。要培养学生慎思,乐思,善思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说话机会。不要因为他不想说、不会说就听任自便或越俎代庖。要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好习惯。
3、启发、引导学生时把握好“度”。皮亚杰教导我们:“过早地教孩子学习,你自己就会发觉,你是在阻止他们随之可能出现的创造发明和完整理解。教师不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课’”。如果“教师把每件事都讲得明明白白或者讲得太多,通常就脱离对象,因为他们不让对象有思考的机会。讲得太多就没给想象留出空间。我们也知道一个没有期待的情节是枯燥的,出人意料非常重要,但过多的出人意料也会降低人们的兴趣。”
4、遵守就近发展原则。维果茨基告诫我们: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必须准确把握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点,遵守就近发展的原则。起点太高,学生学起来便会十分困难;目标太过遥远,学生看不到实现的可能便会放弃努力。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发现、掌握(语言)规律和方法,即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悟其渔”,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更高境界。
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