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浅析鲁迅笔下的鲁镇

作者:杨韦萍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周树人的《狂人日记》首次发表时用的笔名,在这前后,先生也曾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但最终确定以“鲁迅”为笔名,这是为什么呢?世人有几种说法,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提到鲁迅曾就此作过解释,说有三个原因,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古时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可见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和对自己的激励之意。应该说这种说法较可信。
  如果我们再注意一下小说《社戏》、《孔乙己》、《祝福》就会发现,无论是穷酸迂腐、值得同情的孔乙己,淳朴勤劳而又愚昧的祥林嫂,还是敦厚热情的六一公公、双喜,他们先后都生活在作者所创造的一个名称相同的典型环境——鲁镇中。而这个镇名与作者的笔名,作者母亲的姓氏,更是一个有趣的相似,而这同名称的典型环境在三部小说中却又有着不同的美学风格。
  一、鲁镇的美学风格
  1、宁静恬淡极富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美与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和谐统一的鲁镇?
  《社戏》中写“我”和小伙伴去赵庄看戏途中所看到的乡村夜景是这样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何其吻合!正因为心中满是欢愉,才可能在夜色中感受到自然清新的气息,才可能感到连山“踊跃似的”、“向船尾跑去”。
  自然景是如此美,那么生活在美景中的人呢?
  “和我一同玩的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全村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这里的鲁镇,没有人世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们纯净的心灵如同山中倾泻的清泉,毫无尘渣;他们浓浓的乡情如同初夏间弥漫着的沁人心脾的庄稼的清香。如同文末说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说到底“我”忘不掉那份浓浓的真情啊。
  2、中国封建社会缩影的鲁镇
  在《孔乙己》的鲁镇中,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咸亨酒店,是那“当街的曲尺形大柜台”。这大柜台是社会阶级的分界线,而孔乙己却是处在分界线上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可见其身份的尴尬和内心的迂腐。对这样一位孤苦无依的不幸人儿,鲁镇咸亨酒店的人,无论是掌柜、小伙计,还是短帮长衫,无一例外地给予他嘲笑,似乎他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供人取笑。掌柜没忘记他是因为他还欠十九文钱。他的生、他的死、他的心思、他的痛苦,无人关心、无人了解。他生活在没有人情,只有阶级对立、只有嘲弄的社会里。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们民族所缺乏的就是诚与爱。”而在《祝福》中,两度丧夫,一度丧子的祥林嫂,较之孔乙己,何尝不是更不幸呢?
  《祝福》中鲁镇的世态炎凉比《孔乙己》中的有过之而无不如。
  小说中迫害祥林嫂的凶手是谁?是鲁四老爷、四太太?是她的婆婆、后来的大伯?是柳妈、鲁镇的男女老少?都似乎是,又不完全是。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祥林嫂进行肉体、精神的摧残、迫害。他们共同组成了以鲁镇为代表的中国旧传统、旧文化的罗网,使得祥林嫂苦苦挣扎一辈子,仍然是做奴隶而不得,只能在孤寂冷寞中死去。
  《孔乙己》、《祝福》的鲁镇与《社戏》中的鲁镇截然不同,这里封建势力,封建思想统治着一切,孔乙己、祥林嫂和他们周围的人都深受着封建视教的毒害,周围的人带着嘲笑,“鉴赏”着他们的痛苦,不自觉地促成了人物悲剧,这里没有一点光明的色彩,没有一丝的温情。这不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吗?
  同为鲁镇,为什么作者在作品中赋予它不同的美学风格呢?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二、写作目的,表达主旨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
  《社戏》是带有自传性的回忆类小说,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时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因回忆,一切逝去的事物都披上一层薄纱,朦胧起来,美好起来。作者写这篇小说是回忆性质的,小说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所以,《社戏》中的鲁镇是一处景美、人美的江南小镇。
  而《孔乙己》、《祝福》的主旨是“哀其不幸,痛其不争,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痛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而鲁镇是旧社会的象征,它必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在作品中也就看不到光明的亮色,只有痛苦的灰色。
  像鲁镇这种典型环境,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应当以此为契机拓展,使学生对小说典型环境的特点及其与小说人物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单位:湖北宜城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