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诗歌审美教育的途径
作者:姚先枝
诗歌的审美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情感浸染,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诗歌是人们心中情动的产物,体察情、把握情、渲染情及领悟情,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诗歌情感的把握方法如下:
1、披景现情,把握诗人情感脉络
王国维说:“一切情语皆景语也。”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往往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倾注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即我们平常说的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因而,披景现情是把握诗人情感脉络、发掘诗歌审美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一般的读者认为它是一首写景诗,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绘的是广阔、空旷的原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表现的是作者不畏严寒、垂钓自乐的精神。但由景入情地分析,就会发现《江雪》是一首言志诗,因为,此诗写于作者政治革新失败、被贬职之时,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但斗争精神仍然很坚决。“独钓寒江雪”一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无视个人安危,一定要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由景入情地分析,我们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受到诗人刚直不阿、迎风斩浪、英勇斗争精神的浸染、启迪和教育。
2、析史悟情,揭示诗歌展示的主题
诗歌是时代的心声,是历史的情结。特定的时代,聚结着诗人特殊的情感,有些诗的情感寄托在自然风景中,而有些诗的情感蕴藏在历史画卷中,对于后者,读者必须依赖时代背景的分析方可窥探得到诗人的情感、使其发挥出政治教化作用。
二、注重意境鉴赏,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主体心灵突破了物境的域限所创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情感境界。一切艺术作品具备了这种境界就会跨越时空的景致,使接受者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人生情趣和意蕴,领悟到民族文化的内涵,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诗歌创作尤以追求意境为极致。因此,学习诗歌就必须感悟意境,只有感悟到了意境,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
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有两点:
1、分析艺术形象,感悟意境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感染力的具体情景,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若干具体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这些形象体系,一方面整体地、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超越性地、创造性地激发读者的情感与想象,为读者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并使读者在这个艺术境界中获得教益。诗歌是用艺术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文学,因而通过分析艺术形象感悟意境是诗歌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
2、发展想象和联想,赏析意境
巴尔扎克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想,“发展”一词的含义就是想象和联想吧。诗人在诗歌作品中用联想和想象创造含蕴丰富、生生不息的审美对象;鉴赏者用联想和想象追寻诗作者幽深、灵空、飘逸的心灵境界,实现艺术追求的完美飞渡。如王之涣《登鹳鹊楼》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我们凭表层字词作诠释,会觉得没有多少诗意可讲;若乘上想象的翅膀飞跃到诗魂的领空,就会发现诗中所潜藏的象外象、境外境:即作者用“白”写“日”,不仅是为了突出山的磅礴阔大、拔地参天的气势及郁郁苍苍的颜色,更是为了展现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超尘脱俗的志趣及持之以恒地进取的精神;再就是,作者置身鹳鹊楼,距黄河的入海口不啻千里,却说“入海流”,这便是诗人心容万象、神纳太虚的想象了;再者,诗人把“白日依山尽”的静与“黄河入海流”的闹形成声态上的对衬,把“欲穷千里目”的浩大自然与“更上一层楼”的无限思维形成虚实上的互生……如此想象,不仅融雄壮气概的江山与开阔伟大的胸臆浑成一体,更使人油然产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运用想象和联想鉴赏诗歌,不仅能引出诗歌的象外象、境外境,更能开启读者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以至产生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因此,诗歌用它丰满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思想情感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因此,诗歌教学,既是情感与理念的交融,更是美育与德育的渗透。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塑造他们美的灵魂。
单位:湖南桃源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