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张良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五 | |
|
|
这是明摆着的事。汉王提起这不言而喻之事,当然意在言外。张良心中明白,汉王所惧的是韩信手中的数十万大军,还有他的帅军之才,用兵之神。 因此,汉王必定要设法先将他安顿妥当,才能放心,只是没有料到,汉王这么快就会下手。想到此,暗暗替韩信捏一把汗。 他决定先不开口,看看汉王怎么决断。 陈平先开口:“汉王所虑,为臣尽知,是该想到这一层。此前,平定各路诸侯,征讨西楚十万大军,汉王对他十分倚重,他自恃功高才厚,乘机讨封齐王,图谋大片封地,实在是要挟不尊,该当处罚。否则,必然内祸又生,后患无穷。” 刘邦听了,频频点头。张良觉得不能不开口了。陈平乖巧,常揣度汉王心怀,投其所好,所设计谋多有奇效,只是过于阴毒。汉王既已决意处置韩信,怕已不能谏阻,只有顺其心志,求个妥贴的办法,折中施行。不要对韩信太过苛刻了。 “汉王对韩信有知遇之恩,解衣推食之情,韩信当不该忘。如要安顿,不如移其封地,遣他回归楚地故乡,使他能回归故里,显扬殊荣。”张良的活,用意颇深,既回护了韩信,又替汉王预设了理由,斟酌了措辞,也好让韩信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刘邦听了,仍是点头不悟。陈平却紧迫不舍:“要紧的是手中兵权,不可不夺。至于封地,仍可商议。” 这就是陈平的狠毒所在。“仍可商议”,用不着解释,在张良看来,韩信的将兵之权,实难再握,汉王必是谋定而后问,所以并不涉及。而韩信的王位封地却是该力保的,只是须有合适的理由,才能使汉王认同:“此事重大,汉王须从容,体现宽厚恤下之情,以免累及众人都生疑虑,激起惶恐不安之心。” 最后一句切中要害,刘邦不能不有所顾忌。 刘邦的行动仍是极快,无一缓着。当下便亲率侍从往韩信大营而来。韩信闻报,急忙到辕门恭候,迎入大帐。 刘邦坐定后,未等韩信开口,先自说道:“大将军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历经征战,强敌俯首,不愧盖世英雄。 今能稳定天下,使诸侯顺服,将军功不可没,孤当永世不忘。如今战事已去,正宜与民休养生息,不复劳师动众。将军务必体察孤王心迹,缴还兵符印信,使久战身疲的将士得归田里,安居乐业。” 话说得在情在理,有凭有据。韩信虽心中不乐,但无言可拒,只得捧出将军兵符印信,缴还刘邦。 刘邦接过,不停留多言,拂袖而去。 送走汉王,韩信回到帐中,绕室徘徊,很是踟蹰,不觉想起汉王于小修武营中潜取印信一节,今又重演,暗自懊恼:必是汉王惧我才能,疑我用心,故而夺我兵权,去其心疾。 尚未回过神来,士卒又来报,汉王传令官已至大帐之外。韩信心中一惊,连忙迎入帐内,接到的却是汉王的徒封诏书:“今楚地已定,不烦兵矢。先王义帝无后嗣可立为楚地之王,齐王本生长于楚中之地,熟知风土,稔习民情,着徙封为楚王,镇守江、淮,定都下邳。” 接下来是奖封彭越:“魏相国越,据魏已久,勤抚魏民,颇孚人望,屡破楚军,战功显赫,着以魏地赏封,号称梁王,定都定陶。” 这道诏书的效果迥然不同,彭越喜不自胜,韩信郁郁寡欢。 回到下邳,衣锦还乡的荣耀使韩信心中的不快稍得宽释。他请来昔日曾经接济过他的漂母,送以肩舆,赠赐千金,以报“一饭之德”;找到使他胯下受辱的屠夫,授予中官之职,以示“以德报怨”的宽容大度。 做完了这些事,汉王的影子并没有随之而去,却梦魔般困扰着他,使他寝食难安,恐惶终日。搜肠索肚数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可向汉王表示忠心的机会。 不久,一道由楚王韩信提议,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茶等联名的上疏,呈到汉王手中:“先时秦为无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定关中,得秦王,于天下功最多,抚安全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位已定,而位号比拟,无上下之分,是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谨冒死拜上皇帝尊号,伏乞准行!” 众诸侯拥立为皇帝,这在汉王,求之不得。但初奏即和,总不免有急不可耐之嫌,便召集群臣,假意谦让:“古来帝号,贤王方可当称之。寡德少恩于民,纵使帝号,不过图有虚名,必为天所不容,民所不耻,实不足取。寡人平庸,无贤德可言,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刘邦谦让虚伪,众臣拥戴真诚:“大王出身贫微,但勇担道义,平定暴秦,救民于水火,功在千秋,德加四海。现海内已平,百姓安乐,诸将受封,士卒有赏,各得其所,诸侯王不足与比,实乃名副其实,应居皇帝之位,以安百姓之心,达万民之意,造福于天下!” 经过这番来言去语、君谦臣谏,汉王在“民意不可违”的招牌下,答应称帝为皇了。 就位的大典盛况无比,古制的礼仪,依次行施:选定吉日,汉王身披龙袍,腰缠龙带,头顶皇冠,郊天祭地,登上宝座,即汉帝之位,史称汉高祖。 时在汉王五年二月三日,地在汜水北岸(汜水,济水支流,流经山东曹县北二十公里,为曹县与定陶县界河)。 迄至刘邦登上皇帝大位,被封王的有楚、韩、淮南、梁、赵、燕及长沙、闽粤,共计八王。刘邦也从定陶起跸,派大臣赴关中栎阳迎取太公、吕后及太子盈,会聚于都城洛阳。 张良随刘邦一起回到洛阳。除带一个姬康外,与他同行的还有一块取自谷城山的黄石,静卧在锦帛包裹的木匣之中。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