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杨贵妃 >  上一页    下一页


  皇帝在黎明时逃走了,皇城中人当时亦未知,是日,官员们依然入朝,等到宫城开启,内宫宫人逃奔而出,始知皇帝已弃城而逃,于是,城中大乱,诸皇族中人及百官士民四出逃窜;流氓宵小,出动偷窃抢劫。长安城于一日之间,陷于空前大乱中。而此时,安禄山部,尚在潼关,距长安有数百里之遥也。

  至于逃亡的皇帝一群,派内侍监宦官王洛卿先行至咸阳望贤宫准备午饭。结果,王洛卿与咸阳县令都私自逃走了,皇帝出奔,走了四十里至咸阳望贤宫,已日中,大家都没有饭吃。杨国忠去买了一些胡麻制的蒸饼供皇帝充饥,未曾逃走的民众,以粗饭、麦豆献给这一行逃难者。皇子皇孙皆以手掬之而吃——逃亡才走了四十里,狼狈相立刻显露了,此去多艰,可以由此而想见。——这顿午饭,先是狼狈,后来,还是由随行的御膳造了饭菜,供应逃亡者群。

  下午,未时集中,再出发西奔,夜将半,一行人才到金城。(按:金城距长安八十五里,属京兆府,本名始平县,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七〇八),因金城公主下嫁吐蕃,唐皇室人员送行至此而别,唐帝乃易始平为金城县。)

  金城县令已经逃走,县中百姓已大多亡匿,兵士们就破空了的民居住食,皇家诸人,胡乱宿于驿中,内侍监袁思艺看情形不妙,带了几名亲信先逃了。

  这情形,比在咸阳时更加狼狈。

  当夜(或次日清晨)监军潼关的王思礼,自间道逃抵金城,报告守潼关大将哥舒翰被俘事。

  六月十四日(丙申)大唐皇帝的逃亡者群抵达兴平县境的马嵬驿。

  兵变和政变,就在马嵬驿发生。

  在此,先说明一下马嵬的地形,驿栅城在马嵬坡西,其东侧有佛堂,可能附于驿亭,皇帝则止歇于驿亭。杨国忠一行,可能在后,与一批逃出的外交人员和朝官在一起,那时,因食物缺乏,吐蕃的外交人员二十余人,找到杨国忠等,要求食物。陈玄礼属下的四军,此时当已与在后路的太子李亨有所勾结,于是,借此机会制造兵变,他们说:杨国忠和吐蕃外交人员在一起是谋反,立刻发动,杨国忠当亦有家甲,急奔赴驿栅城,至西门,被叛兵追上杀害,其长子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亦被杀——他们二人的死址,当在马嵬驿亭以东。国忠死处则驿亭及佛堂之西。以上三处的距离,无法准确考据,大约,驿栅亭与佛堂驿亭之间的距离,应在一至二里之间。

  杨国忠被杀时,皇帝但知外面喧闹而不明发生何事,应可想及距离不会很近。

  于是,才有上面写过的赐杨贵妃死之事发生。

  杨妃死后,四军暂安,皇帝大约立刻离开了驿亭而西行向栅城。

  那时,在后队的太子李亨——尚未入马嵬境内。马嵬事变之后,皇帝等待太子久不至,使人问讯,得知了太子有异志,不肯随行入蜀了。结果,皇帝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予太子(实际,这些军马,早已在太子控制中了。)但一些结果并不是立刻决定的,其间,有会商,太子李亨派儿子广平王李俶为代表,而皇帝,则派皇子李瑁(寿王,杨贵妃的前夫)及高力士为代表,与太子谈判。高力士与李瑁,便往返于马嵬栅城与后军之间。

  那是在一天中发生的事故,而且,时间应只在下午。这可从路程算出。

  兴平县属京兆府,据元和郡县志:“兴平县东至府九十里。”又载:“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据此,马嵬距长安一百一十三里。距金城为二十八里。唐皇帝一行夜半始至金城,第一日行八十五里,大家困惫不堪,第二日的启程时间,当不可能太早。故大队抵马嵬,当在午刻,盖准备在马嵬城午饭者,兵变发生的另一促成,当与午饭无着落有关,各有关史料皆言将士既疲且饿。而最值得注意者,当是吐蕃使者群以无食而找杨国忠。则马嵬之变的时间,可以断定发生于六月四日午时,再深入一些,时间应在午正以后,至午正或更晚些而午餐尚无着落,外交人员才会找宰相诉说。

  从杨国忠逃而被追杀,进而戮毁肢体,悬首驿门,其子杨暄及韩国夫人即令同时被杀,但御史大夫魏方进则于杨国忠被杀后出而呵责兵士时被杀;之后,又有韦见素出,被叛兵打伤头部。

  在以上的事件之后,才轮到皇帝闻讯,以及由高力士问明情由,陈玄礼要求并杀杨贵妃,李隆基不应,往复几次,不得已而下令赐死。如此,杨贵妃死后四军罢乱,计时当近未末矣。

  之后,皇帝待太子不至及不得已而任命太子,由太子别行,寿王李瑁与高力士往返,当在申时。

  杨贵妃被缢死,执行者是内侍,在逃亡中,大约不可能找到缢杀人的专家,而缢死一个人,通常并不是一缢即死的。

  内侍们对杨贵妃或手下稍留,或有意,或意外,皆可能缢至气绝而未毙命。四军以皇命赐死,再或见缢,又或得知执行者报,以杨贵妃死而解围罢乱,皇帝不忍看是余事,现实的情势则迫他非离开贵妃死处不可,如此,皇帝与从府及军士走后,贵妃复苏,就只有随侍奉命料理殡葬的内侍、宫女群知了。

  杨贵妃待人仁厚,宫中侍从,对她有深厚的感情,遇到这样的事,设法救援,应是情理之常。再者,往返途中的寿王李瑁,杨玉环本为至爱,他妻子被父皇所夺,遇此,岂有不稍加援手之理?高力士与贵妃的关系,自更不必说。因此,杨贵妃倘若未死,代为掩饰及协助她另路脱身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极可靠的。

  这是杨贵妃可能不死逃向别处的一些情理上的推测。

  其次,是杨贵妃赴日本的问题了。

  当时,在长安有不少外国使臣,日本国遣唐使唐玄宗朝最盛,人数多,除外交官外,学生、僧侣、商人更众(见日本人本宫太彦著:中日交通史)。李隆基逃亡出都之后,那些外国使臣也随之西奔,走在前面的,如吐蕃使、日本遣唐使等,当亦在西奔之路,但可能和李隆基不同路,又或在后面得知前途兵变而取间道行。这有佐证可资参考。

  从长安逃出来时,皇帝一行怕道路阻塞,先秘密走,但皇帝逃出延秋门后,在外面的皇族及百官立刻晓得了,其中,有若干特权人物,应该早就有知,或早已准备,因此,在当天黎明之后,大约较皇帝出奔迟半个至一二个时辰间,其余的显达,也次第逃亡了。

  西奔的大路是在渭水之北,自宫城北禁苑西门出,通过渭水上的便桥至咸阳,沿大路向兴平、武功、扶风而进。至兴平马嵬驿时兵变,道路自然受阻。在后面的人,不少另行觅路奔亡,其中一支人再渡渭水,沿渭水南岸小路而进,如杨国忠妻子裴柔和她的儿子一(或二)及虢国夫人,皆走别道,逃至陈仓始被杀害。

  据当时的各种史料综合报道:马嵬事变时,除循渭北路走的人之外,其渡渭而南行者,可以分为:渡水至终南,再分路,向西行赴盩厔,向郿、斜谷关——这是继续西行的。次为至终南后,入秦岭山区,转向南行折东西出武关。那是赴湖北的路。

  杨贵妃走哪一条路呢?可能渡渭,至盩厔,再折南入山——她先到盩厔,预备入蜀。大约发现入蜀危险(李隆基已丧失权力,因而无目的地折向南行。),走湖北,也是可能的。

  她在道路中当然会得到一些消息,她可能选择的亡匿之地应为两湖与江淮地区。

  自同一方向而南行东行的逃难者群,在路上相遇的可能不会太少——杨国忠的妻及子与虢国夫人母子,在陈仓被杀,官史对杨国忠的本系子孙的记载,在理论上都有交待,但是,在实际上却太欠详细了。

  杨国忠有四个儿子,依长幼为:杨暄、杨朏、杨晓、杨晞。官文书记录:杨暄与父同死于马嵬;杨朏陷贼被杀,杨晓逃至汉中被杀,杨晞随母死难于陈仓。

  其中,杨暄、杨晞二人之死,殆无疑问,杨朏婚皇室,妻为万春公主,位鸿胪卿(等于外交部长),陷贼而死之说,颇难成立。杨氏一系对皇室西奔的消息,得知自然最早,且其余三子及多数外国使臣均为首及次批逃出者,何以杨朏会不及逃出而为安禄山所俘?此可疑之一。其次,谓杨晓为汉中王李瑀所杀。考李隆基于马嵬事变后,奔亡至散关,改组随行的军队,分四军为六军(人数极有限,据《邺侯家传》云:“玄宗幸蜀,六军扈从者千人而已”。按此千人之数,当为被太子夺兵之后所余人数。),其作用大抵为扩充扈从队伍,纳入诸王家甲等,以抑陈玄礼龙武军之势。六军分由寿王李瑁等统率。分六军事在六月二十日,地为散关。同时,再命颖王李璬先行入蜀部署。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