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夏完淳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五


  这个消息传到金陵,马、阮等人惊慌失措,竟说:“吾辈君臣,宁可皆死于清,而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他们顾不得防御清兵,撤回原本布置好来防范清兵的江防大军回保金陵。他们调回驻守淮安的刘泽清军队截堵左良玉来师,又借弘光帝命令调史可法速回金陵拱卫京师。史可法反对这种不顾大局的作法,他给弘光帝上疏说:“左良玉不过是为了除掉奸人,还不敢与皇帝为难;而清兵如果打来,则整个宗室都要完了。”然而弘光帝的答复却是:“寇(指左良玉)至则防寇,寇去则防贼。”

  史可法只得率师转回金陵,谁知大军刚到浦口,就传来左良玉在江西九江病死的消息,阉党一伙额手庆幸,而清兵这时已乘着淮安部队回去救援金陵,安徽空虚的当儿攻入亳州(今安徽亳县),攻破盱眙,再往东进。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又攻下了淮安和泗州。史可法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冒大雨由浦口又赶回扬州。可是已经晚了。他耗尽苦心在扬州一带做好的工作全在这几天化为了泡影,叛徒许定国引导清军包围了扬州城,孤城在炮火中岌岌可危。史可法不顾他人劝阻,冒着生命危险突进扬州,带领百姓将士坚守孤城。

  人民一见史大人来了,情绪立刻高昂起来。然而,扬州孤城,既没有人发救兵援助,又有内部的动摇分子与外面清兵勾结投降,形势越来越严峻。

  10天后,清兵终于攻入了扬州,史可法英勇出战,被清兵俘虏。他大声地宣告:“我就是史督师!”

  欣喜若狂的清军忙把他送到元帅豫王多铎那里。多铎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义正词严地说:“城在,我就在;城亡,我也亡。我的头可以断,但志气不可屈(见《南明史略》)!”

  一番惊天动地的民族之声,代表了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崇高气节与壮烈的心声。这是不甘屈辱的声音,也是把国家民族置于一切之上的人们自然的选择。这声音,屈原说过,文天祥说过,岳飞说过;这声音,陈子龙还要说;夏允彝还要说,夏完淳还要说。

  史可法是前代爱国英雄们的后继者,也是明末无数为国捐躯于清军屠刀下的爱国英雄们的先驱者。他的英名,不但在当时传播到四面八方,激励了无数人的斗志,而且永远载入了史册,在鸦片战争后近100年赔款割地,被外国列强欺凌瓜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也是一面闪光的旗帜,一只响亮的号角!

  史可法虽死,但扬州人民还在坚持与清军作顽强的搏战。直至人尽矢绝。清兵占领扬州后,因为痛恨扬州人民的抵抗,就开始了血腥的屠杀,老幼妇孺均不能免。一直杀了10天,血流成河,遍地尸骸,这才封刀。扬州80万人民死在了刀下。这就是在历史上有悲壮一页的“扬州十日”。处于鱼米水乡,温柔富贵之地的南方人民,尽管在外形上似乎偏于柔弱,偏于文雅,但面对强敌入侵时,他们骨中的血气却一点不比强劲、勇猛的北方人民少,甚至表现得更悲壮,更英勇。这扬州十日,以及后来牵扯到夏完淳姐夫一家生命的“嘉定三屠”,都使明末的南方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显示了自己的骨气,自己的精神。

  史可法及扬州人民的壮举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夏允彝一家听到后自然也是悲痛万分。史可法是夏允彝的老友,也是完淳的老师。他的忠厚、他的刚烈,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以及他的以身殉国都给了人们很大的激励,也使夏允彝似乎已经平静的心再起波涛。他率全家登上山头,北祭已在天上的老友及扬州苍生,热泪盈眶,愧敬有加。老友在前线厮杀,为国尽忠,可自己却有力无处使,不能使。老友已杀身成仁,自己何时才能为国家献出这把老骨头呢?

  完淳在悲痛之余,又开始了深深的思考。近一年来,国难、种种考验、挫折使他又成熟了很多,姐姐的教诲也常在耳边回荡。对于史大人的死,他感到惋惜,同时又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析。他根据自己平时和史可法的接触及对这次战事的广泛了解,得出:“史可法清操有余,而才变不足”的惊人结论。他认为,史可法是个好人,忠臣,但不是最好的军事将领。

  原因就在于他不善于应变,可谓“虑多而计少,多谋而少决”,有一定的弱点。他善于主内,而并不是守外的最好人才。守卫的最好人才,夏完淳认为是奸臣马士英。此人确有一套用兵点将、运筹帷幄的本领。

  如果他以大局为重,不在朝廷需要史可法统掌大权时赶史可法到扬州,而是与他交换位置,自己到扬州督师,则可谓“外小人而内君子”,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事上都两得所长。然而,马士英只顾自己弄权,逼迫史可法去做他不最擅长的事情,待史可法呕心沥血做出些成绩,为迷醉在舞榭歌台的君臣们修筑起了防卫长城时,又调他回防,以至前功尽弃,史可法也英勇就义。

  史可法在夏完淳心中,永远是那个勤勤恳恳的,一心为国,忍辱负重的可亲可敬的史伯伯,跪在山头,望着那袅袅飘向云端的丝丝青烟,夏完淳忽然想,史伯伯的前身,会不会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个人的精神何其相像!

  扬州失守后不到10天,清朝军队就攻破镇江,直取瓜州,长江沿岸毫无防备。弘光朝廷中,像史可法这样的爱国将领毕竟太少了,许多人想的还是如何明哲保身,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因此防江的将吏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逃的逃,降的降,清军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在1645年五月十六日进入了金陵,弘光帝张皇逃窜到芜湖黄得功的军中。黄得功不久战死,部将刘良佐投靠清军,清军因此俘虏了弘光帝,多铎把他和太子一同解到北京,斩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

  诞生还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权就这样崩溃瓦解了。

  这是必然的事实。历史上的南宋,虽然情形和其相似,但军力、物力及抗战决心特别是政府的清醒程度都比其要强,特别是还有岳飞、韩世昌等一大批精兵强将,再加上当时女真族的势力也并不像现在清军这样强大,这才有可能支撑那么多年。但弘光王朝上自皇帝本人,下至当权大臣,都是极其昏庸腐败的,甚至连一点抗战的决心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正直的人士不甘心与他们同流合污,在一旁观望等待,而大多数官员则明哲保身甚至与敌为友。只有一个史可法在苦苦支撑,仅靠一个史可法又能撑住几天呢?

  南都的官员们除了逃跑外,剩下的都投降了清朝。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