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夏完淳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 | |
|
|
夏完淳很小便由父母作主订了亲,他的岳父钱彦林是嘉善一带极有名望的才子,而且性格豪爽,被称做钱长公。这位岳父可谓为完淳的师表,明亡时他积极参加抗清,组织义军,后来因掩护过完淳的老师,上文提到的抗清义士陈子龙而被捕,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天为国捐躯。浩然正气,可歌可泣!他死后,妻子徐氏不愿独活,也投水自尽了。 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名的人,和完淳也非常要好。长子钱熙风姿玉立,才气纵横,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辈人之一,只可惜有才无命,在完淳16岁时便因参加抗清活动,积劳成疾去世,完淳伤心不已,曾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悼语,谁知一年后这诗竟也成了他自己的悼语!钱熙的弟弟钱默似乎比哥哥更有文采,他8岁时就能写诗,15岁当了进士,和完淳也有唱和,在当时和夏完淳同有神童之誉,并为夏完淳写过一篇《神童赋》,神童为神童写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明末家破人亡后,钱默流浪各地,不知所终。 另外,岳父的堂兄钱棅也是完淳的抗清同志,和他们翁婿二人在同一天壮烈殉国。亲戚们的才情与气节为完淳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优良环境,使他在耳濡目染中思索、学习,得到了做人的力量和做文的启示。这是夏完淳的幸运,也是他最后成才的一块重要基石。 有了良好的家风、卓越的亲朋,夏完淳的幸运还在于他有一批良师。早在他出生时,在宾朋往来,觥筹交错的庆贺声中,夏允彝的心中就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虑。花厅里清客云集,欢声笑语,花厅外却是乌云压城,山雨欲来。中年得子的狂喜并不能冲散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出路的思索。还有,就是对教育儿子的筹划。随着完淳年龄的渐渐长大及国势的日趋衰微,夏允彝心中的紧迫感也愈加强烈。他预见到将来会有很艰苦的振兴大业等待着完淳他们,也许他们要提早担负起父辈身上的责任。而完淳,又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对这样一块璞玉,需要最好的工匠来加以雕琢,绝不能只局限于自家门庭的教育,只有纳百川之源,才能成为江河。在这些当时最杰出的良师中,对夏完淳影响最大的,自然当推陈子龙。 陈子龙,字卧子,也是松江华亭人,他比夏允彝小12岁,但夏允彝非常器重他的才华,常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与他结为了忘年之交。二人志同道合,同为几社的组织者与创始人,人称“陈、夏”。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志向高远、善于运筹帷幄,是难得的济世之才。 在文学上,陈子龙和夏允彝一样主张继承明代前后七子传统,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之音,以求振兴国运。他的才气在当地及江南各省都很有名,尤其以不读死书,重视时务而闻名于世,这在迂朽的明末是很难得的。他对宦官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都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完淳的文学成就亦受了他很大的影响。 他和夏完淳的关系即使在现在也是非常理想完美的,二人既是师生,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又成为共同战斗的战友。他对夏完淳的影响,并不小于夏允彝。 完淳的老师除了陈子龙外,还有太仓人张溥,他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五人墓碑记》向为人们所传诵,并被选入了高中课本里。张溥也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对完淳非常喜爱,常常耐心地给他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只是英年早逝,死的时候只有40岁,那时夏完淳还不到12岁。 完淳的老师中还有抗清义士史可法、黄道周以及后来完淳为之做参谋的吴志葵等。他们的气节文章给夏完淳带来的是另一方面的更加严谨、更加壮烈的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个“平生风谊兼师友”的特殊人物,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姐丈侯文中、内兄(大舅子)钱熙外,还有一个后来死得极其悲壮的人陆鲲庭。清兵入浙江后,这个崇祯时的进士惟恐被拉出来做官受辱,决心一死。无奈家人对他看管很严。一天,他趁妻子偶然离开时插上房门上吊自杀。家人发觉后破墙而入救活了他。他却痛苦万分,质问家人:“奈何苦我!”最终还是自杀身死。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并不鲜见的。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不像洪承畴那样卖身求荣做了贰臣,也不隐居保全自身,而誓死以求舍生取义,这种精神极其悲壮。 夏完淳能有幸遇到这么多良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千百年来祖国传统文化熏染的结果使夏允彝没有被别人对他儿子的吹捧夸奖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从性格及品性上来对儿子进行教育,并为他选择了多位这方面的良师。为此,夏完淳将一生感激自己的父亲。 综上所述,夏完淳之所以能迅速成长,最后成为留名青史的少年英雄,除了他自己有较好的资质以及刻苦学习的主观条件外,家世、家庭、环境、教育、交游、社会、时代诸因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言行,都是有着自幼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立身报国的信念为指导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几年来一点一滴的环境熏陶与长辈的言传身教都为他在特殊而伟大时代中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