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陶渊明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五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归心虽然日坚,但尚不足以使他付诸行动。归心有时只是宦海中人的一种情绪,如苏轼,虽然说“一夜归心满旧山”,却并不立即挂冠而去。人之心念多端,可不一定都会转化为实际行动。陶渊明四仕刘建威的告终,不是他的主动辞去,而是因为赏识他的刘建威告退了。由“诸侯以薄爱为德”一句看,刘建威也是赏识、敬重他的诸侯之一,能够为不谙官场之事的陶渊明遮风挡雨。刘建威一去,陶渊明也就呆不住了。所以此番退仕,客观原因仍是主要的。那么,陶渊明的五番出仕,不论其内心多么矛盾,都不足为奇。

  晋安帝义熙元年秋(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令,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仕。他这次做官到辞官的过程,据萧统的《陶渊明传》所载是这样的:“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辞职,赋《归去来》。”

  由萧《传》可见,陶渊明虽然不想再在官场混迹,但担心衣食不饱,所以想为归隐生活做好物质准备。

  因为陶渊明是颇有名气的文人,归隐在当时又被视为高尚,故此执事者愿意满足他的心愿,让他出任彭泽令,他由此得到上百亩公田,有差役代他耕种。彭泽离家又不远,陶渊明可以悠哉游哉等待“退休”。他还送了一个仆人帮儿子砍柴挑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说明陶渊明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文人。但他此时决不是一个有雄心有作为的官吏。较之苏东坡的在杭州治西湖,在徐州治水灾,在密州甚至收养了几十个弃婴,陶渊明似乎过于注重个人的出隐心情,进退道路,而很少做些哪怕微小但却实在的事情。公田悉令种秫,是为了用糯米作酒,经妻子力求才种些以饱腹用的粳稻谷。好酒若此,显然谈不上什么上进心了,只能为后代文人提供一段雅话而已。是数度沉浮,几番失望,使陶渊明消极沉沦,锐气磨落,只想常得醉于酒以足,此外就是心气愈加孤傲。年终督邮来县视察,陶渊明连束带以见的礼节也要人提醒,可见他诗人的不羁个性根本不适为官,他也只是为酒食无忧在县令一职上混混而已。

  既然他本不在乎这个职位,自然不愿束带去见一个小小的督邮。以他昔日为镇军参军、受诸侯惠爱的荣耀,如今为酒食屈就县令,要低下诗人高傲的头折腰向乡里小儿,心理上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所以只有解绶辞去,以维护自尊。欲有所为者是能屈能伸者,胸怀大志者可受跨下之辱,这是因为预想的成功可以尽洗前耻。陶渊明却再不会有什么前程,他的尊严再没有什么新的光荣来增添与补偿,因此只能小心维护,不让它受到损伤,破坏内心的安宁。“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然显出了诗人的气节,维护了诗人的形象,为后世不绝称颂,可这其中寓含的几多无奈,几许辛酸,又岂是一般人注意得到、体会得了的!

  《归去来兮辞》序中自叙辞官经过与原因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仓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卒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耻。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辞》。乙巳岁十一月也。”

  在这节序言中,陶渊明坦率承认,他因为家里人口多,耕种不足以糊口养家,又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谋取生活所需,在亲友劝说下就想谋个小官做做。历代文人耻言“著书都为稻粱谋”,更耻于做官是为俸禄谋。其实“文以载道”是韩愈之类高官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说出的,做官也是在俸有保障的前提下才想要有所作为。完全不考虑个人生存只忧虑天下人的人不是没有,但只是少数,而且这类圣贤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原因,不可推偏及全。陶渊明的考虑及作法都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在强加圣贤、高士理想于他后才会替他的微不足道的衣食之忧而难堪。陶渊明的厌官主要是因为性情不适于做官,屈曲心性让他不愉快,并非是认定官场腐败、黑暗、怕污了自己的品行。

  他一度想做官还求之无门呢,是因诸侯见爱及叔叔陶夔提拔才得几次机会的。只是官越做越小,又要曲意逢迎,劳于公务,受口腹役使而生的羞渐这才占了上风。何时辞去他犹豫不决,县令一职有若鸡肋。正好这时妹妹去世,他又为要束带折腰见督邮而心理不平衡,所以借奔丧的客观动因促使自己下定了决心。几番出入,他再不会对为官抱任何希望、有任何兴趣了。《归去来兮辞》冷静分析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与心路历程,认识到自己不适为官和不愿为官的本性,否决了寄于仕途的一切考虑与幻想,择定了故乡田园作他永远的安居之所与精神家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