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隋文帝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二


  这时,长孙晟、崔彭、李浑、杜庆信等五个青年军校匆匆上殿,杨坚将他们引到一边,低声交代了一阵,便分发宣召五王的诏书,眼望五人的去影,心中顿生不安:他们能完成使命否?万一有几个不听召唤,如之奈何?就算五王全都奉召回京,外头还有六个手握重兵的上柱国、大总管,他们一旦动乱起来,我又如何斗得过他们?这时,不免又想起老同学元谐那句话:“公无党援,有如立在洪水中的一道土墙,大危也!”

  于闭目冥想之际,恍惚间四面八方的兵马有如浪卷潮涌而来……

  李德林见他面有重忧,便小声安慰道:“主公莫忧,我们是斗智不斗力,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便在这时,杨坚的长子十六岁的杨勇匆匆来到正阳宫,报说:三婶(周武帝妹妹顺阳公主)已派出五骑向她的五个兄弟通报国丧,五兄弟即是宇文招等五个王爷。又说二婶尉迟氏也派人向她的伯父尉迟迥通报国丧。

  情况突变,秘不发丧的计划打乱了。怎么办?只好公开发丧!

  天元帝大行后十二日,为天元发丧。然后,小皇帝人居天台宫,尊天元嫡母阿史那为太皇太后,尊天元生母李氏为太帝太后,杨丽华为皇太后,生母朱满月为帝太后。陈后、元后、尉迟后则无封号,凉在一旁。小皇帝的原配司马氏依然为皇后。谥乃父天元帝为宣皇帝。

  封拜二叔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

  封拜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

  封三叔秦王贽为上柱国。

  拜郑译为柱国大将军、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拜刘昉为上大将军、相府司马。以高颎为相府司禄,以李德林为相府椽属。

  又以小皇帝原来的皇宫正阳宫为丞相府。

  然后,大赦天下,停东京洛阳宫的修建。

  这回的封拜,自然都是高颎、李德林设计出来的。宇文氏尚有十六个王爷,能征惯战、文武兼备的大有人在,为何专挑宇文赞、宇文贽两个少年出来挂职,自然是个幌子,他们不过是两片绿叶,陪衬杨坚这朵大红花而已。

  郑译原先是要当大司马的,刘昉是要当小冢宰的,宣布时不知何故却变了,不免有失落之感。他们自然不知道是李德林私下向杨坚进了言,说:这两人私心太重,又无真才实学,虽有接引之功,也不可大用,用必后悔。

  散朝之后,群臣出了天台宫,却见庭中庄严地列着左丞相的仪卫,那分明是要送杨坚去丞相府的。

  百官懵在当场,有一件天大的事大家还不明白;从今以后大家是在天台宫上朝,还是去丞相府应差?走错了一步,非但误了自己的前程,只恐连身家性命也丢了!

  场上三五成群,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议,有如群鼠搬家。

  这时,杨坚的卫队长、司武上士卢贲出列,朝公卿走去,挥手将大家聚拢之后,朗声说:“走!欲求富贵的人,都跟我去东宫!”

  东宫便是丞相府。那是武帝为太子宇文赟修建的太子宫,不料宫殿刚刚落成,武帝便撒手西归;宇文赟接上帝位,自然不住东宫,而直接住上了皇宫(后改称天台),将东宫让给他的儿子宇文阐居住;不到一年,宣帝传位(不传权)给太子宇文阐,便把东宫改名为正阳宫,让小皇帝起居;又不到一年,宣皇帝也撒手西归,小皇帝宇文阐便匆匆入主天台官,将正阳宫空了出来,恰好成为杨坚的丞相府。

  世事就是这般难测,便极权如帝皇,连一座宫殿的用场都把握不住,何言掌管一个泱泱大国!

  卢贲的话便如无形的鞭子,百官如群鸭般乖乖地上路,跟随卫队出了内宫城的东门——崇阳门,朝东宫——丞相府进发。

  李德林正惊讶卢贲出语何以这般粗俗,但见百官乖乖上路的模样,便暗叹:原来粗言野语对乱世的公卿似乎更管用;倘若文绉绉地表达,引经据典地论证,说不定这群鸭子反而迟疑不进了。

  正阳宫的卫士将来人拦住,臣子怎可进驻帝宫,这不是反了吗?

  他们不懂历史,殊不知早有无数先例在;但卢贲自然也不会给他讲历史,他只是将宫卫臭骂了一顿威胁了几下,很灵,宫卫作鸟兽散。

  杨坚终于坐在正殿的座床上。

  于是,百官的贺语、颂声、谀辞有如潮涌。

  但杨坚神情虽然平静,心中却非常明白:这座床一旦坐下去要么灭族,要么就当皇帝,此外别无选择;而灭族与做皇帝的筹算各占其半。

  当天下午,丞相府举行一个不大不小的会议。

  与会的都是中青年将领军校,他们是经过特别筛选的。

  其中有:宇文述、虞庆则、韩擒虎、贺若弼、元胄、元宇、元谐。元孝矩、长孙炽、长孙洪、长孙平、史万岁、卢责、王谊、窦荣定、王世积、杨素、杨雄、李询、李彻等数十人。

  杨坚的眼光缓缓地移动着,在每个人的脸上都逗留一会,真诚地点头微笑,很亲切,似是与久违的故友重逢,流露无尽的惊喜。然后说:“都来了吧?”

  立在他两旁的高颎、李德林微笑地点点头,没有声音出口,似乎生怕话一出口便会破坏堂上无比和谐的气氛。

  杨坚的微笑消于无形,重现的是满脸庄严肃穆,开口说道:“自汉末黄巾之乱起始,三国鼎立,魏晋交替,十六国血战,南北朝对峙,大乱特乱已经四百年了!这是灾难重重的四百年,饥寒交迫的四百年,家破人亡的四百年,白骨蔽野的四百年!非但百姓涂炭,便公卿贵族也血流成河难免朝夕之祸。遥想我辈列祖列宗,谁家不饱受乱离之苦,哪一族不遭伤亡之痛……”

  说到这里,杨坚脸挂泪花,显示一种揪心的痛苦。他激动地站了起来,继续言道:“这种痛苦的局面应当结束!这是千家万户的呼声,也是天意!我朝武皇帝上体天心,下察民意,赖将士效命,不足两年,一举平齐,统一了北方,为统_九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任务便摆在诸位面前。诸位都还年轻,尚无赫赫之名,但胸怀韬略文武双全,实为我朝军旅之精华!你们将是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中坚和主力,四百年动乱的历史将在你们手中结束!你们的功绩将盖过谢安、祖逖和刘越石,你们的声名将万古永存!三国以来,将相多如牛毛,有几个能统一中国?所以,出将人相何足道哉,大丈夫要立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结束四百年战争,统一中国,迎来一个太平盛世,就是立了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今日特请各位至此,便是想问问大家:有无这种雄心壮志……”

  杨坚至此一顿,虽然场上无人回答,但几乎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兴奋而又奇异的光彩。杨坚的目光扫过一遍,深知这奇异的光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实在,都更辉煌!他平静一下激动的心情,又继续言道:“……各位的眼神已作出最好的回答,你们便是顺着天意民心,出来结束四百年战乱的人,统一中国的人!孤愿为汝等屯积粮草,备车造船,让汝等去创建英雄业绩。只是这得经过一段时间,这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何以要多至数年?这个世界上可能还有几个不愿国家统一的人,喜欢分裂的人。他们不打千家万户的大算盘,专打个人得失的小算盘,可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挑起战端,向国家要这要那,把武帝同列位浴血奋战赢来的统一大局,推回四分五裂的绝境。为此,我们不得不做艰苦的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先将后方稳定下来,再图进取。以各位卓越的见识,这道理自然看得比我透彻。倘若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定是全国共诛之,列位更是不会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我今日想同各位说的,便是这些,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有何见教?”

  这时,一个年近不惑的深沉汉子出列言道:“丞相高瞻远瞩,所言非但合乎天意民心,而且说到我等的心里,我等决不有负丞相之望!”。

  他是大将军李询,是开国元勋李贤的四儿,以其族望,寥寥数句,却是一语千钧。他话声一落,场上人无不点头称是。

  待人群散后,杨坚笑问左右:“我今日所言如何?”

  李德林道:“甚好!”

  高颎也道:“甚好!”

  杨坚道:“好在哪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