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苏轼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三 | |
|
|
§第四章 黄楼乌台 就连苏轼这样的天才,也是“人生四十才开始”,如今苏轼进入徐州时期,也就是“黄楼”时期。苏轼突然找到了自己,他第一次变成实干的人物,忙着做事、建筑、参加公众活动,从此一生建树颇多。他担任杭州通判无法办大事;在密州虽任太守,但因密州偏远贫穷,也没有机会一展其才;后来他被迫短期退休,进入政治晦暗期;接着就出现了完美、圆整、成熟、活跃而忠贞的苏东坡,他幽默练达,是百姓的朋友和斗士,有着一个伟大的灵魂,不过苏轼被捕谪居之前,徐州太守的政绩已证明他是实干的人物,也是能干的办事人才。 熙宁九年(1976年)年底,苏轼奉诏离开密州,被派往山西西南端的河中府任职,次年一月他由济南进京,他弟弟一家就住在济南。苏辙当时不在家,风传政事将有大变迁,此时王安石同党已先后垮台,王安石复出又垮,谁也不知道下一步将有什么变化。 苏辙是个沉静而果断的人。苏轼曾一再上表提到税制和征兵的改革,劝皇帝不要征所得税;苏辙始终保持沉默,如今却觉得时机已到,可以力倡全面的政治改革。王安石十月已在出京途中,苏辙没有等哥哥,直接带着一份全面革新的奏折进京。 苏辙的家人还留在济南,他们迎接了苏轼。苏轼在济南住了一个月左右,熙宁十年(1077年)二月十日,两兄弟的眷属到达京城附近的黄河岸边,苏辙出京到河岸以北三十里的地方接他们,两兄弟在雪中畅游了几日。苏辙带给哥哥一则消息,说苏轼在河中府的新职已被取消,改派为徐州太守。 他们抵达京师,遇到一件十分费解的事情:门吏告诉苏轼,不许他入京,却又没有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是因为政局不稳,有些官员不希望皇帝见到苏轼,于是借皇帝的名义发的命令。两兄弟只好回头,折往东城外的好友范镇家中。 这时苏轼的长子苏迈已经十八岁,该娶亲了。研究苏学的人始终没有探明女方的身份,只知道苏迈是在此时娶的亲。 儿子娶亲后,苏轼携家眷往东,到现在江苏省境内的徐州任职;苏辙也携家眷到商邱(南都)任通判。 他把家人交给好友张方平,陪哥哥到徐州,住了三个月才回到家人身边。 徐州不但是大城,也是战略要地,控制了山东南部的山区。过去几个朝代,徐州附近常有战役发生,现在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就在这儿交会:二十年后水泊梁山著名的水浒故事就发生在这附近。城市临河,南面有两大高山环绕,深邃的急流绕过山下的市区。 此地出产花岗细石、铁、煤,宋朝时就曾充分开采,此地的刀剑也很著名。苏轼喜欢这里天然的风光,喜欢各种精美的鱼蟹,他认为徐州是“暂留”的好地方。 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苏轼刚到徐州上任三个月,徐州发生水灾。王安石曾想疏通黄河,但是花了五十万缗毫无效果,主工程师畏罪自杀了。黄河在徐州以北五十里处的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溢满了南清河,水势蔓延了几百平方里。大水汇聚到徐州城下,被南面的高山挡住,水位不断高涨,九月达到二十八点九尺,如果不及时排水,徐州城就将倒坍。苏轼舍身救城,好几周都没有回家,他每天住在城墙顶的小棚子里,监督修固外墙的工作。城里有钱的人家纷纷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户一旦出城,城里的百姓就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共同守城?只要我在徐州,就一定不会让洪水冲毁徐州城。” 于是把那些有钱人又赶回到城里。洪水眼看就要超过东南外墙了,苏轼指挥把墙基加厚,城墙加高。挡水的防御工事长九十四丈,高十丈,宽两丈。苏轼亲自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武卫营属禁军,直接归皇帝统领,不听命于地方官员。苏轼对卒长说:“黄河水就要冲毁徐州城了,事态紧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也要请你们尽力帮助我。”卒长感动地说:“太守尚且不躲避大水,如我辈小人,自然更当效命。“就带领了他的士兵几千人,拿着畚箕和铁锸奔了出去,修筑了东南的长堤。这时北方的工事已做好,准备把洪水引入黄河故道。在洪水围城四十五天之后,十月十五日,黄河回归故道,向东在海州附近入海,洪水开始退去。 城市获得保全,人民都欣喜若狂,对苏轼万分感激。苏轼对暂筑堤不满意,就上表给朝廷,明列数字,要上面拨款兴建石墙,以备不时之需,可朝廷没有回音,他只好修改奏折,改建石墙为建木岸。皇帝下了一道公文,夸奖他的伟大功劳,次年二月苏轼得到三万多贯的拨款,一千八百担米粮和七千二百个人工,他组织在城市东南建了一道木坝。苏轼性好建筑,就在这道外城墙上建了一座十丈高的楼台,起名叫“黄楼”。后来他在徐州写的诗集就叫《黄楼集》。 元丰元年(1078年)重九,黄楼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苏轼非常高兴:百姓没有被洪水吞噬;大家花了半年多时间建成了水坝和楼台——黄楼属于全城百姓,是未来对抗水患的明显象征。全城的百姓都来参加这个典礼。东门上黄楼耸立,高达十丈,下面是五丈高的旗杆。楼台建成宽塔的形式,大伙儿上楼观赏四周的风光,从窗口望出去,早上的浓雾迷离,只听到下面船只的桨声,恍如置身大海船中,不久,天渐渐晴朗起来,远处的渔村和岩峰下的五六所庙宇历历可见。南面前端可以看见隆起的台地,以前曾是戏马台,如今建了一座佛寺,长长的新堤由庙宇开始,沿东城墙向北延伸,他们听见远处的潮声与下面鹅鸭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组成奇妙的乐章。最后是大宴宾客。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