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屈子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二八 | |
|
|
跛脚嬉皮笑脸地答道:“闲暇无事,游山玩水而已。” 一个士卒抢上一步,对跛脚大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在跟你说话吗?这是我家王爷,南后娘娘的嫡亲外甥,别不识抬举!” 跛脚听了,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声说:“小民死有余辜,有眼不识泰山,不知王爷有何吩咐?” 黑大汉拍了拍跛脚的肩膀说:“起来,起来!下官奉娘娘之命,前来搬运屈大夫之尸骨回郢都安葬,不知屈大夫之真坟葬于何处,特来讨教。” 方才那个士卒插言道:“是呀,快说吧,挖着了金头归你!” 这跛脚早就在打金头的主意了,只苦于不知道哪座坟墓里埋着屈原的尸骨;就是找到了真坟,百姓们都护着屈原,他也不敢下手。听了黑大汉和那个士卒的话,他高兴得从地上跳了起来,老鼠眼眯成了一条线,前俯后仰地对黑大汉说:“王爷恩典,敢不效劳?只是小民确实不知何为真坟。此事只有屈原之女小媭晓得。王爷若要找她,小民情愿带路。”于是,跛脚就带领着这伙人耀武扬威地直奔玉笥山下小媭的住处而来。 再说小媭为父亲筑疑冢之后,一步一回首地返回玉笥山下自己的小屋里,日夜思念父亲,泪水从未干过。父亲枯槁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深陷的眼窝,总在脑海里不时地出现。为了让父亲的形象永远留在人间,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她决定给父亲绣一幅遗像。 她每天带着针线、剪刀和一块洁白的绫子,坐在玉笥山东南一个土墩上,望着父亲的坟地,回忆着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不停歇、不间断地绣着,绣着,别的姑娘绣像用针线,小媭却用的是自己的全部心血啊!……时令已是深秋,寒冷的秋风轻轻地吹动着她的秀发,像父亲在抚摸她的脑袋;望着山上光秃秃的高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骨瘦如柴的身躯。一日三,三日九,不到十天时间,父亲的遗像便被活灵活现地绣出来了。 一天,小媭手捧父亲遗像正在欣赏,突然隔壁屋里的三叔手持柴刀从山下飞奔而来,他热汗百流,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小媭,快找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躲一躲,有一伙人捉你来了,我是特意跑来给你送信的。” 小媭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弄得莫名其妙,她本想问清来龙去脉再走,可是三叔的眼泪都急出来了,只好连忙起身,把剪刀也带在身上,二人一起往山后树林子里走去。他们来到一口水塘边停了下来,这里离山下大路差不多有半里路远,周围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树木,平时很少有人来过,只有小媭常常一个人跑来,对着明镜一般的清池梳头,或者坐在塘边的石头上磨剪刀。三叔将这地方的前后左右仔细看了一番,如释重负似的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才一五一十地对小媭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那位装哑巴的砍柴汉子正是三叔,他搪塞过黑大汉的盘问之后便隐于草丛中窃观,因此放牛老汉怎样装聋,跛脚青年怎样告密,他都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当他获悉跛脚青年欲带领黑大汉一伙来捉小媭姑娘时,丢掉扁担,拔脚就跑,从山里抄小路一口气跑到小媭的茅屋里。他在那里没有找到小媭,听人说她正在山上为父亲绣像,这才又跑到玉笥山上来…… 三叔说完事情的原委,最后叮嘱小媭道:“好姑娘,现在你千万不能下山,我少陪了……” 小媭目送好心的三叔远去,转身在塘边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她回想起自己从归州动身,过大江,闯洞庭,千里寻父的艰难;回想起父亲死后,铸金头,筑疑冢,绣遗像的辛酸;回想起丈夫向国栋也曾来汨罗江畔、玉笥山下探过亲,夫妻商定改儿子晓辉之向氏为屈姓,以承屈嗣。小媭觉得自己能为父亲做的事已经做完,徒留人世再也无意,不如一死了之,也许在阴间还能与父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呢!…… 想到此,小媭立即从怀中掏出父亲的绣像,挂在一棵苍松上,双膝跪地,一边叩拜一边哭诉:“爹爹,女儿服侍您来了……”山下有人正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仔细听听,哭声、吼叫声、犬吠声混成一片,这是暴徒们正在挨户搜寻,乡亲们正在为自己受苦。小媭不假思索地站起身来,跑到山前,向着山下呼喊:“小媭在此,莫拿乡邻们撒气!……”她一边喊,一边跑,将暴徒们引向山后的池塘。小媭来到塘边,取下父亲的绣像贴胸放好,然后举起锋利的剪刀,猛力向自己的心窝刺去,一头栽倒在池塘里。黑大汉一伙追到塘边,不见小媭踪影,只有满塘血水在荡漾…… 屈原的祖母、慈善能干的柳嫡范死去了,当其过世时,屈原正在郢都拟新法,忙改革;屈原的父亲、聪慧而谨小慎微的伯庸和他的母亲、深沉而文静的修淑贤相继去世了,当他们声声呼唤儿子的名字时,屈原正流浪汉北;屈原的姐姐、贤淑泼辣的女媭离去了,当她远离的时候,屈原正在汨罗江畔率众治水;屈原的妻子、俊俏美丽的昭碧霞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是那条细腰长袖的美女蛇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亦与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屈原有关;屈原的养女、漂亮而多才多艺的婵娟终未看到义父平反昭雪、返京复职,她含恨而死,死不瞑目;屈原本身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国为民为天下,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怀石投江自沉,这是华夏民族之大悲剧,人类历史之大悲剧;如今,屈原的独生女儿,苦命贤孝的小媭又死于非命,离开了这多灾多难的世界……死了,屈氏一家四代都死了;然而,祸国殃民、做恶多端的南后郑袖、顷襄王熊横、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却都还健在,他们正偏安于楚之东北的陈城,继续过着那种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呜呼!…… 不,屈原没有死,这样的人不会死,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前边写过,楚国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无不十分悲痛,大家纷纷划着船只到汨罗江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人们还用糯米、楝树叶、竹叶包成粽子,缠上五色丝线,丢到江里去喂鱼和蛟龙,希望它们不要伤着屈原的尸体。因为糯米性粘,能够沾住恶鱼和蛟龙的嘴巴和牙齿;五彩丝线颇似太阳的光辉,因而恶鱼和蛟龙最是忌惮。这就是端阳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亚诸国,其范围必将日益扩大。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屈原的诗赋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这里仅就历代的诗人略举几例。 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尤其是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更是具有巨大的鼓舞性和号召力,仁人志士无不受到感召而奋起。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高唱“屈平诗赋悬日月”,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手法,安史之乱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忧国忧民的激情像火山爆发一样倾泻而出,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的佳作。诗圣杜甫不仅非常钦佩屈原的艺术成就,明确表示要“窃攀屈宋宜方驾”,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为人,抒发了“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叹。他“穷笔忧黎元”的忧患意识和“济时肯杀身”的献身精神,与屈原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 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引屈原为同调,对他的爱国激情表示强烈的共鸣:“《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同时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收复失地的壮怀:“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他的巨量诗作中,最为突出的是那火一样的爱国激情。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以屈原自比:“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断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勉励自己,连赋《闲山居》也“细读《离骚》还痛饮”,其大气磅礴的爱国词作颇有屈原之风。李清照这样婉约派的大家,在国难当头之际,也受到屈原的《国殇》的感染,抒发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足见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爱国主义诗人陈子龙以“弱龄的骚雅”自诩,他对屈原的遭遇愤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难久安。”“楚国乱无极,屈平困上官。”并写下了大量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诗作,决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他积极组织抗清复明的活动,兵败被俘后,毅然投水殉国,成为仿效屈原的光辉典范。陈子龙的学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过要追随屈原的决心:“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被捕后他宁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真是“魂魄毅兮为鬼雄”! 辛亥革命时期,女中豪杰秋瑾,“为争取祖国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个人的一切。”关心祖国的危亡,抒发爱国主义的情感,构成了秋瑾诗词的中心内容,屈原精神的影响显而易见。十八岁居湘时,她就写下了《吊屈原》一诗,怒斥“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后来写下的《感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愿兴亡楚”的志向。为了报效祖国,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立誓“拼将十万同胞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斗争意识和牺牲精神动人心魄。就义前,她镇定自若,脱口吟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词,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对于民族命运的担心,尽在一句之中,七个字饱蕴爱国主义的真情。 “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诗人是永远不朽的。”屈原的深远影响,不仅在华夏大地,不仅对炎黄后裔,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确定纪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