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屈子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一五 | |
|
|
小媭看后,喜出望外,一股无可名状的暖流在周身流淌。她急忙返身出洞,与众人将父亲搀扶进来,让他在竹床上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说也神奇,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屈原便觉得高烧已退,力气倍增,恍若成仙得道一般,身轻气畅,心扉洞开。他不仅慢慢地睁开了眼睛,还能让女儿扶起身来,斜依在竹床的靠背上。他环视着洞里的陈设,亲昵地望着身旁的众乡邻,微笑着说:“多谢众乡邻为屈平寻得如此清凉之地,真乃别有洞天也!”小媭见父亲来此不久病体便大有转机,既莫名其妙,又兴奋感激,一把抓住老渔翁的手,寻根究底地盘问起来:“大伯,您是怎样找到这样一个仙境宝地的?” 渔翁见问,笑着回答说:“你不是要我找个阴凉的地方给三闾大夫养病吗?我听了一直在心里盘算。猛然想起这里有一个蛮大的洞穴,春头上有一股浸凉浸凉的泉水流出来,冰人肌骨;三伏六月,水渐断流,于是便有一股凉森森的风从洞里往外吹,岂不是风水宝地!因为这洞外繁茂的桃林,人们便称这洞为‘桃花仙洞’或‘桃花洞’。相传当年洞外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洞内有一尊玉雕王母娘娘的神像。每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寿诞之日赶庙会,唱戏三天,周围数十里的百姓都来上香进供,热闹极了!后来不知何年何月,一场天火把大庙化为灰烬,变成了废墟,与此同时,洞中的玉雕像也不翼而飞了。从此,这里便逐年冷落了下来,年深月久,竟至于烟灭。如今,除了进山打猎和采药者,很少有人到这里来,因此知道这个洞的人也就不多了。令人惊疑不解的是,庙宇既焚,为何庙前的桃林犹存?”讲到这里,老渔翁似乎意识到自己把话扯远了,马上拉了回来,说道:“三闾大夫不是要找个清凉的地方养病吗?我跟众位乡邻一说,大家便扛着工具上山来,花了两天两夜的工夫,把洞内的积土和杂草清理出去,瞧,蛮漂亮的嘛……” 听了渔翁老伯的介绍,小媭真不知该说啥好。她失神地望着大家,两眼汪着感激的泪水。突然,“扑通”一声,小媭长跪于地,叩头不止。 老渔翁急忙弯腰将小媭姑娘扶起,劝慰了一番,然后与众乡邻抬着空轿下山去了。 第二天一早,老渔翁便上山给屈原父女送来了富有滋补性的饮食和一罐清凉解热的煎熬草药。此后的数日内,几乎天天如此,直至屈原病愈下山。 屈原在洞中只静养了一日,便能够下床走动,自理生活,进些饮食了。三天后他步入桃林,散步观光,伸伸腿,弯弯腰,呼吸些新鲜空气。果如老渔翁所言,这是青一色的蟠桃林,果实呈扁圆形,个头硕大,颜色青翠,令人垂涎欲滴。人间毕竟不同于天堂,天堂的蟠桃可四时摘而食之,这人间的蟠桃因时令早了几个月,其味既苦且涩,难以进食。待到第五天,屈原已经能到桃林中去练剑了。在这里,虽说盛夏却步,酷暑远避,生活得清凉而舒服,但却给山下的乡亲们增添了许多麻烦,因此第七天屈原便执意要下山,并舞剑以示痊愈。但老渔翁却坚决不答应,他说,屈原所患之病十分沉重,倘过早下山,万一旧病复发,不仅要给乡亲们添更多的麻烦,而且还会有性命危险,不如多休养几日,等恢复了元气再下山不迟。小媭与众乡邻也是这样苦苦规劝,屈原万般无奈,只好留下。他闲不住,让小媭回家去把那在汉北写的《离骚》抱来。长诗《离骚》写成之后,虽说几经修改,流传于世多年,但屈原却总觉得不尽如意,他要利用这有利时机作最后修订。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屈原只要一伏案笔耕,就忘记了昼夜晨昏,忘记了饥饿、困倦与疲劳,病中亦不例外。小媭真为父亲的健康担忧,一次又一次劝他爱护身体,注意休息,屈原只是点头笑笑,继续埋头于竹简,一熬便是一个通宵。 一天深夜,小媭被长长的叹息和号啕的哭声惊醒,睁眼一看,只见父亲手捧竹简,立于灯下,仰面朝天,既哭且诉,泪痕满面。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意外,父亲竟至于这般悲伤,一个骨碌爬了起来,慌忙问道:“爹爹,您这是怎么啦?” 屈原将女儿拉到身边,给她披上衣服,抚摸着她的头说:“改完了,长诗终于改完了!此乃为父心血与泪水之结晶。孩儿快些点燃松明为父欲到山上去诵读。” 小媭说:“夜色已深,明天再读吧。” “不!”屈原斩钉截铁地说,“为父的脾气儿是知道的,一首既完,不即刻诵读,心中不快。况且此《离骚》系为父一生诗作中最长的一首!……” 小媭知道拗不过父亲,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深夜到山上去读呢?她心中不解,故而犹疑不动。屈原从小媭的眼神里猜到了她的疑惑,急忙解释说:“长诗自叙了为父之身世、理想与悲惨经历,将为父对祖国之忠贞、对人民之热爱、对美好未来之向往和对黑暗现实之愤懑统统倾注其中。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句句皆为父真情实感之流露;二千四百七十七字,字字均渗透着为父之血与泪!如今,为父要立于高山之巅,读给楚王听,读给祖国听,读给山岳听,读给河流听,读给海洋听,读给父老乡亲们听!走,快走吧!”说着抱起了那一大堆竹简。 小媭点燃了一支大松明,搀扶着父亲出了后门。门外,天是阴沉沉的,星斗是稀稀的,月光是淡淡的,夜风是暖暖的,四野是静悄悄的…… 玉笥山西南面有一个高阜,依山傍水,地势雄伟而险要。平时,屈原几乎每天清晨都要登上这个高阜,望着从东方缓缓流来的汩罗江,瞅着西北天边云烟深处的故城郢都,看着玉笥山那蓊郁苍翠的峰顶,一边并不安闲地踱步,一边想着那永远也想不完的心思。今夜,父女出了后门,相搀相扶地攀上了这个高阜,女儿举着松明照耀,父亲就着光亮一片简一片简地高声朗读起来: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 诗人以慷慨激昂的声调诉说着自己的身世、经历、爱好、抱负和理想,有时是愤怒的呼喊,有时是严厉的斥责,有时是恳切的劝告,有时是忧伤的哭泣。静夜里,江水畔,高阜上,一支松明在燃烧,火光闪耀,照红了一片天地。燃烧的松明下,屈原手捧竹简,气宇轩昂,矗立于天地之间。他那浑厚、苍老、悲凉的诵读声,或如万钧雷霆,势不可挡,或似一碧如水的夜空,明星点点;或如汹涌澎湃的巨澜,摧枯拉朽;或似潺潺流淌的小溪,叩人心弦;或如撕肝裂胆的控诉,催人泪下;或似委婉的哀怨,如泣如诉。这诵读声在寂静的夜空里飘荡,传得很远很远……当他读完最后一句“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时候,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文静的汩罗江顿时波浪滔天,在愤怒,在呐喊,在咆哮,大地茫茫,穹隆沉沉,好一个暴风雨之夜啊,汩罗江畔那松明火把在高高地燃烧,火光下屹立着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 第三四章 悲悼回风 怀念长沙 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与秦、三晋、燕、鲁等共伐齐,获胜,楚收复淮北之地,秦得原属宋的定陶(今山东定陶北),魏得原宋地的大部分,赵得济西,鲁得徐州。 公元前283年春,楚顷襄王与秦昭王会好于鄢,秋复会于穰。 公元前281年,楚人有善射者,以弱弓微箭望空而射,归雁必应弦声而坠地。顷襄王召而与之交谈,射者曰:“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莫大焉。匹夫有怨,尚必报之,今楚地方五千里,举甲百万,而坐受困,窃以为大王弗取也。”于是顷襄王遣使于诸侯,欲联山东之兵以伐秦。秦闻之,兴兵伐楚,楚欲以齐、韩联兵应敌。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使司马错以陇蜀之军攻楚,楚军败,割汉北之地予秦。 公元前279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或即西陵)与邓(今湖北襄樊北)。白起开长渠引水灌鄢,百姓淹死者数十万人。楚将庄蹻经黔中南下,经且兰(今贵阳一带)、夜郎(今贵州西、北部)至滇池(今云南昆明)。其后,蹻变服从其俗,在滇称王。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