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屈子传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〇二


  宝贝儿子被杀,赖汰庶既悲且怒,奏知怀王,降旨处杀人犯郁梓圃以极刑。接旨多日,景博民与陈栋迟迟不肯执行,惹得赖汰庶象一条疯狗,四处乱咬,再次奏本怀王,说陈栋违抗圣旨,必系罪犯之同谋奸党,于是陈栋跟郁梓圃一同被押解郢都,关进了死牢,待秋审后处决。

  郁梓圃杀死了赖三,屈原与众人一样兴奋不已。如何处置郁梓圃,怎样对待圣旨,景博民基本上是按屈原的意图行事。既至陈栋受株,二人一起被押进京都死牢,屈原便冒死进京谏君。

  见了怀王,屈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全面地介绍了鄂渚的现实,汇报了近一年来自己的工作情况,罗列了赖三依仗权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种种罪恶行径,单就其强奸分娩孕妇春梅,害死一家五口这一件事,就该千刀万剐,否则难平民愤,有违天意。郁梓圃为民伸怨,为国除害,替天行道,不仅无罪,而且有功。他以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法律,雄辩的口才,从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高度,论述了必须赦免郁梓圃与陈栋无罪,严惩赖汰庶纵子为恶之过。屈原纵横捭阖,引经据典,谈天道地,说古论今,只说得那怀王连连点头,啧啧称赞,频频询问,最后自然是重颁新旨,奖善惩恶。

  屈原对郁梓圃和陈栋有救命再造之恩,二人一直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结果却遭谗被逐,蒙受不白之冤。当屈原流浪汉北时,鄂渚人便愤愤不平,陈栋欲上疏怀王,谴责昏君之过,但因考虑到这样作恐对屈原不利,只好忍气吞声,暂熄胸中怒火。当屈原被罢官撤职,逐出郢都,流放江南的消息传到鄂渚,鄂渚人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郁梓圃找到了已升为县令的陈栋,欲扯旗造反,杀赴郢都,与顷襄王辩理。陈栋也有此愿,二人一拍即合,号令全县。鄂渚早已民怨沸腾,犹如布满了芦苇干柴,只要投上一颗火种,便会燃起熊熊冲天大火。陈栋一声号令,万民云合响应。

  幸亏屈原绕道来鄂渚,不然楚将大乱,屈原罪莫大焉。

  闻听屈原驾到,陈栋急忙率部出迎,相抱唏嘘,愤愤恨恨。

  屈原的突然降趾,今陈栋、郁梓圃等一班将领无不喜出望外,欢欣雀跃。他们误认为屈原是赶来指导其反昏君攻郢都的,结果被屈原严加训斥了一顿。屈原给他们讲忠君,讲爱国,分析当今天下形势。他说,暴秦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我国,频频发动侵楚战争,不断蚕食我领土,以达到最后鲸吞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爱国的荆楚子民,都必须顾全大局,崇戴国君,维护团结和统一。倘有谁为了一己和小集团的私利破坏了这种政治局面,暴秦必乘虚而入,荆楚将不复存于世矣。有谁这样做,必万世唾骂。如今尔等此举,岂不毁了我一世清白,陷我于不忠不义,留骂名于千古吗?至于我个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落得今日这般下场,确也让人怨愤。然而,前世皆然,吾又何必怨恨今之人呢?接着他给大家讲了存心正直,因不变心从俗而遭不幸的四个古人:接舆,春秋时楚人,不满当时社会,佯狂傲世,自己剃光头发,表示不同流合污。桑扈,大约是战国初人,裸体而行,表示愤世嫉俗。伍子胥,忠于吴王,敢直言极谏,被奸臣太宰嚭进谗赐死,吴王把他的尸体剁碎装在皮囊里弃于江中。比干,殷纣王时贤臣,强谏被纣王剖心,剁成肉酱。

  经过屈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说教,陈栋、郁梓圃终于提高了认识,明辨了是非,意识到此举的严重后果。诚心诚意地接受了屈原的规劝与批评,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解散了队伍,各司其职地工作与生活,一场惊世骇俗的灾祸得到了有效的扼制。

  屈原在鄂渚逗留数日,匆匆折身西去,溯流而上,他先洞庭怀古,君山凭吊,然后居长沙,游罗城,这些前边都有专章描述。在从长沙西行奔赴沅水的途中,屈原曾攀援重山峻岭,穿越莽莽林海。在这一过程中,他数次遇险,险些丧生。

  从长沙往西北,走三五天的路程,便到了湘西山地,它包括雪峰山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北部有武陵山,西接贵州高原,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雪峰山是沅江与资水的分水岭,所以横渡资水之后,再行不足两天,便来到了雪峰山。山势雄伟,拔地刺天,峰峦叠嶂,蜿蜒若群龙起舞,起伏似万象奔驰,远眺近观,均令人遐想无穷。

  愈往前行山路愈崎岖,马车无法通行,只好舍车骑马而前。走着走着,山路由崎岖而险峻,人骑在马上左摇右晃,倘马失前蹄,骑者则必滑下马鞍,滚入万丈深渊,或摔得粉身碎骨,或随波逐流而去,因此骑者只好下马,小心翼翼地牵着马挪步。又行一程,悬崖峭壁犹如刀切斧削,只有黑苍苍的石壁上隐隐约约有一线路。石壁高耸,可与天齐,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沟谷山涧,涧内烟雾弥漫,寒气阴森蒸腾,谷底宣泄奔腾的水声时隐时现,凄厉的猿啼声声不断,催人泪下。这高山,这悬崖绝壁,这深涧,这猿啼,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故此路名“断魂崖”。行此路者,魂尚且断,更不要说肉体凡胎了。屈原一行,非年过半百之老者,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流,其难可想而知。他们或四肢并行,猿猱一般;或磨胸捏石,一丝一丝地往前挪;或双膝跪地,攀石而爬。不知花费了多长时间,下裳磨破,血染石壁,总算是过了这断魂崖,且无一人落涧,岂不神佑天助!……

  过了断魂崖,山势平缓,路也变得宽了起来,且逐渐下坡,行走起来方便了许多,速度大增。但是,这山坡似乎永无尽头,一直下到了阴曹地府。下至山底,是一个小小的盆地,青山环翠,绿水欢唱,禽喜兽乐,而且全被落日的余辉镀上了一层橘红。天黑了,人困马乏,屈原决定在这风光秀丽的山谷里过夜。

  连日来,大家一直是渴了饮山泉,饿了啃干粮,困了依山崖打盹,像征途中的将士。不意来到了这样一个幽静所在,大有远航归港、游子还乡、孩子扑进母亲怀抱的感觉,真想饱餐一顿,美美地睡上一夜,于是七手八脚地忙活开来,有的支炉灶,有的溪边淘米,有的搭帐逢……

  山泉淙淙,清溪流淌,屈原信步来到岸边,伏下身去,欲洗濯其缨。就在伏身的一刹那,他的面影清晰地照在明澈而平静的溪水里。离开鄂渚这才几天,自己又削瘦了许多,竟然憔悴衰老到这般程度,不禁有些伤感,喟然长叹数声,抛洒了几滴热泪。

  由于环境的极端恶劣,屈原已经旬日不曾濯缨了。“日三濯缨”,这个孩提时就养成的习惯,一生不曾打破过,如今生命尚且难保,自然也就无法顾及了。他象往常一样,蹲在溪边,躬下身去,将帽子置于水中,搓了又搓,摆了又摆。他这样搓呀,摆呀,不禁想起了故乡乐平里的响鼓溪和濯缨泉,想起了儿时日三濯缨的情形,在一个秋冬之交的日子里,一天也正患着重病,浑身滚烫,咳嗽厉害,喘息不止,大约正患着现代医学所谓的重感冒或者肺炎。

  这一天,全家人都不让他去上学,但他执意要去,祖母和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依从。傍晚放学后,他不顾浑身酸疼,四肢乏力,依然到濯缨泉去洗他的帽子。洗着洗着,天眩地转,竟一头栽到了泉水里。掌灯时分,仍不见小屈平归来,急得一家人象热锅上的蚂蚁,先是团团乱转,然后分头寻找,有的去学堂,有的去读书洞,有的去濯缨泉……是女媭在濯缨泉内发现了昏倒的弟弟,将他背回家去。屈平大病一场,月余方愈。这一个月的时间,小屈平是在祖母和母亲怀里度过的,是那么舒适,那么温馨,那么甜蜜。今天,屈原远离故乡,在这异域他乡的深山野谷里濯缨,回首往事,心中一阵阵酸楚。人,为什么要长大变老?永远是孩童,永远在亲人的身边,在温暖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

  屈原正在默默地抚今追昔,忽有一位侍女高喊:“快来看呀,这里有群鱼打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