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屈原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二 | |
|
|
§避地汉北作《天问》 秦楚订盟使屈原等人的联齐抗秦政策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个订盟的过程中,屈原肯定竭力反对过,但怀王认定此次结盟是以昭王母亲和任秦国丞相的向寿做后盾,对楚国有益无害。因此对屈原的反对根本不顾。屈原知道秦国是因为暂时有内乱危机,所以联合楚国以自保,等秦昭王羽翼丰满、内乱平息,还会反过来坑害楚国。但楚国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人听信屈原的分析和建议。此后屈原离开郢都,在汉北度过了五六年时间,屈原到汉北是被流放去的还是自己流浪去的,是屈原研究中的一大公案,有些学者根据《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这段话,认为屈原在楚怀王时曾将屈原放逐到汉北;有些学者认为是“放浪”(郭沫若《屈原研究》)。我们认为屈原此次到汉北只是放浪即自己流浪去的,仍可回到朝廷,有要事还可以面见君王陈述己见。 屈原在汉北一带徘徊,苦心等待着怀王的觉悟,到汉北后不久,屈原作了《抽思》,抽,通“紬”,理出头绪的意思。抽思就是缕述思绪,通俗点儿说就是抒情的意思。诗人到汉北后,内心非常复杂、痛苦: 心郁郁之忧思兮, 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 曼遭夜之方长。 内心的忧思郁结回转,独自长叹更增伤感。解不开的愁思越缠越乱,沉沉的黑夜又如此漫漫。 屈原一想到楚国统治集团的黑暗和腐败,一想到对自己的无端排斥,禁不住愤怒至极,甚至有过离开楚国的念头:“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有时候我真想远走他乡,看到人民的苦难又压下了这个想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屈原不忍心离开楚国。他回顾了自受怀王重用,图谋改革但终因怀王信用谗佞而疏远自己的过程: 昔君与我诚言兮, 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 反既有此他志。 诗人以男女婚约比喻君臣结合:过去你曾诚恳地告诉我,说要以黄昏作为我俩的婚期。谁知你半路上反悔,反而又有了别的打算。 诗人想找个适当的机会向楚怀王表白衷肠,但怀王装聋作哑听也不听,他明确表示自己之所以这么喜欢忠言直谏,是希望君王的美德能发扬光大。诗人虽然流浪汉北,但也是迫不得已。对国君、对故国始终充满着眷恋之情。 屈原在汉北的生活是极其孤独的,甚至常有流落异乡的感觉,他举目无亲,独往独来,也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衷肠上达君王,自己想表白苦衷又没人来听。 他几乎天天远望南山,思念故国而泪水横流,但一想到楚国的现实,又低头对着河水叹息哀伤。 初夏之夜已经很短,但屈原却夜夜不寐、度日如年。即便有时睡着了,回郢都的梦一个接着一个,尽管郢都的回路那么遥远,可痴情的梦魂一夜之间就回去九次。 《抽思》所写的内容与《离骚》的前半部分大体相同,但与《离骚》相比又有不同之处: ①《抽思》批评怀王不能明辨是非、反复无常。《离骚》对怀王是全面批评。诗人列举大量历史事实借古讽今,指出荒淫的君主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②《抽思》中所谈的一些事比起《离骚》所言更迫近、更有所实指。如“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指的是张仪诈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怀王被骗的事实。 大概在作完《抽思》后不久,屈原又完成了《思美人》的创作。美人,喻指楚怀王,“思美人”即是追述往事、思念楚怀王的意思。《思美人》所表现的眷眷恋国、恋君之情与《抽思》同调。本篇有“开春发岁”之语,当作于流浪汉北的某年正月。诗人重申他思念君王、不能自达的哀怨和他不肯从俗变节的志向。 欲变节以从俗兮, 愧易初而屈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 羌凭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 何变易之可为! 想从俗变、改变本心、委曲意志,内心里又感到惭愧,不愿这样做。因此多年来遭难受罪,心中的忧愤无法消除。宁可隐忍痛苦直到老死,哪能去做哪些变节从俗之事呢? 诗人内心里存在着坚持修洁与降身辱志两种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要么降身辱志,攀援群小;要么坚持修洁,依从前贤。斗争的结果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追求到底: 广遂前画兮, 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 愿及白日之末暮也。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