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清太宗全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二 | |
|
|
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等援助科尔沁,不仅要进一步争取科尔沁,巩固已经建立的友好关系,而且要影响整个蒙古各部。当时后金不只是同科尔沁结盟,也曾同蒙古其他一些部结盟。天命十一年(1626年)喀尔喀巴林部的囊奴克背叛了与后金的盟约,同明朝勾结。四月四日努尔哈赤亲自率兵征讨,皇太极为急先锋,进兵至囊奴克的老巢。囊奴克领少数随从弃营寨逃跑,皇太极突然袭击,将囊奴克射死马下。科尔沁鄂巴洪台吉是在强敌围攻的硝烟弥漫中同后金巩固了友好关系。天命十一年四月,他本人亲自访问后金。努尔哈赤隆礼相待,厚加赏赐,还把侄孙女嫁给他,同他再次对天盟誓,决心永远友好下去。然后赐他“土谢图汗”。六月,他返回科尔沁时,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人等奉送,至蒲河,努尔哈赤设大宴,命代善、阿敏继续送至铁岭,他本人返回。对鄂巴洪台吉这一番款待,充分反映了努尔哈赤为了完成他的巨大事业,要对蒙古建立牢固的长久的友好关系。 三、攻宁远受阻 “既征大明,岂容中止!”这是天命七年(1622年)攻下广宁以后,努尔哈赤命令筑东京城时,对诸贝勒、大臣说的一句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2页。】。这是努尔哈赤的至理名言。它集中地表达了这位后金最高统治者所代表的满族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和抱负。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都这么认识,所以努尔哈赤要说这句话进行开导和教育。 的确,后金统治者进到辽沈,并没有大事完毕。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并给争取更大胜利创造条件,他们不能就此罢休,要继续对明作战。征明,这是他们长远的大目标。努尔哈赤已经感到:第一、八角殿上的权威,使他备受鼓舞,但是比起大明天子的金銮殿来,他还不满足。一望无边的土地,众多的村屯和人口,巍峨的城堡,成群的牛马,闪光的金银财宝,所有一切在战争中能夺取的财富,对满族贵族奴隶主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他们的欲壑没有底止。驱使八旗兵丁进攻大明,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第二,他们从过去征伐明朝的实践中,越来越看清一条这样的道理,占领的地盘越小,越不容易巩固。占领的地盘小,有些人就认为占不住,占领是暂时的,被占领地区的人要逃走,没有被占领地区的人更容易对明朝抱幻想。扩大了占领地区,要逃走的可以不逃走,搞得好,还会有大批人民自动来投降。所以后金统治者把停止征伐看作等于自杀。一旦明朝缓过手来,变得强大,已经得到的胜利,可能付诸东流。不停顿的进攻,本身就包含着巩固已有的胜利。 征伐明朝的战争一定要打,但是什么时候打,后金似乎没有完全根据自己一方面作出决定。著名的宁远之战,发生在广宁之战以后四年,很能说明这一点。从天命七年到天命十一年之间,后金没有对明朝发动大规模战争,在后金一方,这是很难找出使他不战的理由的。尽管他们需要发展生产,整顿社会秩序,安置原先的俘虏和降人,等等,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就中止争城夺地,发动战争。这几年的休战状态,关键在于明朝,因为明朝任用孙承宗、袁崇焕加强了防守。 孙承宗,字稚绳,河北高阳人。他从小勤奋好学,关心国家大事。中年以后曾亲自到河北、山西等边疆地区作实地考察。他熟悉北方和东北的民族社会发展及与明朝的关系。后金占领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熊廷弼同王化贞一起入关,辽东边事紧急,明熹宗特地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针对当时“兵多不练,饷多不核”,武将为文吏制约,他提出“重将权”。他还主张选择一个沉着冷静、有气魄、有谋略的人为大将,让这个人自行任命偏裨以下各级将领,不要使不懂军事的文官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边境上小胜小败不必过问,重要的是阻止后金兵入关,进一步再图恢复失地。孙承宗进而建议,西抚蒙古,东恤辽民,简练京军,增置永平大帅,修筑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等等。这些受到了明熹宗的赞扬和采纳。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他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对沿边形胜险要了如指掌,早有边关立功的雄心壮志。因为他有这些表现,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失守以前,他被破格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广宁兵溃以后,廷议时有人主张扼守山海关,他单骑出关视察形势,回到朝廷说:“给我兵马钱粮,一个人就能负起防守大任。”后被提为佥事,监关外军。这时王在晋代替熊廷弼经略辽东,王在晋同总督王象乾串通一气,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提倡所谓“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袁崇焕等力争不可。反映到内阁首辅叶向高那里。孙承宗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其地处理,他不同意王在晋“重关设险”,而是主张坚守关外,保卫关内。由于孙承宗的反对,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孙承宗请求自己督师,就以兵部尚书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孙承宗到了关上,依靠袁崇焕等定军制,建营舍,练火器,治军储,缮甲仗,筑炮台,买军马,采木料,救难民,练骑卒等等,巩固了山海关城。 筑宁远卫城是孙承宗与袁崇焕的重要建设。宁远,背靠起伏的热河丘陵,面向涛涛渤海,扼居辽西走廊咽喉,西连万里长城,东接锦州,是山海关的前卫。原来的旧城已经颓坏,孙承宗重用袁崇焕,重新修筑宁远城。经过两年的时间,筑城立竣。在袁崇焕的努力经营下,宁远商业繁荣,流民聚集,当辽东兵火之后,到处是残垣断壁,乱石废瓦,而这里成了人民向往的乐土,关外一大重镇【《明史》,卷259,“袁崇焕传”。】。更为重要的是,孙承宗与袁崇焕商议,以宁远为根据地,东向收复了明与后金间的空白地区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镇,在这些地区修城筑堡,派兵驻守,宁锦一带从此形成一道重要的防线。孙承宗督师蓟辽四年,几乎收复了明在辽河以西的全部失地【《明史》,卷250,“孙承宗传”。】。 这时明朝的政权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他们嫉恨孙承宗功高望重。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手下大将马世龙在柳河(辽宁省海城县附近)被后金打败,他们以此为借口,攻击孙承宗,明朝罢了孙承宗的职,改派阉党兵部尚书高第经略辽东。高第怯懦无能,一上任就不顾袁崇焕等人的反对,尽撤锦州、杏山、松山等地防御工事。驱屯民入关,丢下大量粮食,在撤退路上,人马争先恐后,死亡载道,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高第又想并撤宁前二城,袁崇焕时已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他抗拒不撤,激动地说:“我官为宁前道,在哪当官死在哪,坚决不撤!”誓与宁远共存亡。但是,由于高第把山海关外所有防务一律撤除,因此辽西一线,只有宁远城孑然仅存【《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努尔哈赤终于等来了可乘之机。他看透了高第的虚弱无能,于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率诸贝勒、大臣统领十三万大军号二十万远征明朝,兵锋所向,直指山海。十六日至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分布在南至海岸,北越广宁的河西旷野,浩浩荡荡,旌旗飞舞,剑戟如林,川流不息向西挺进。在西平堡捉到明的哨探,得知前进路上明兵甚少,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另有人民随处而居。后金兵畅行无阻,轻取辽西诸城和明军逃走丢下的粮草。 二十三日,后金兵临宁远城下,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扎寨。后金军捉获汉人,令他们入宁远城招降说:“我们二十万大军来进攻,这个城一定要被占领,众将官如果投降,就给你们高官厚禄。”守城主将袁崇焕答复说:“为什么无故发兵来?宁锦二城你们没有占领,我来恢复,当然要誓死防守,岂有降理!说什么来兵二十万,不必虚张声势,我知道你们是十三万,这我也不认为少。”袁崇焕不骄不馁,决心抵抗,誓死不降。为了提高防御战斗力,袁崇焕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及祖大寿、何可刚等把人民组织起来共同防守。袁崇焕刺血为书,激励将士,广大士兵和人民精神振奋,斗志高涨。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