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乾隆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一


  乾隆在阅视海塘时亲试排桩,两百多斤的硪打下去,沙散无法稳固,“一桩甫下,始多扦格,率复动摇,石工断难措手”,如移内数十丈,可是“地皆田庐聚落,将移换石工,毁折必多,欲卫民而先殃民,其病甚于医创剜肉矣”。乾隆再三考虑了之后,认为“惟有力缮柴塘,得补偏救弊之一策”,下令地方官,“岁修以固塘根,增坦水石篓以资拥护”。为解决修建柴塘所需的木材问题,他还令督、抚调整柴薪价格:“现在采办柴,非河工秫苇之比,向为额定官价所限,未免拮据,应酌量议加,俾民乐运筹,而官易集事。”

  乾隆又亲自阅视了尖山、塔山之间的旧有石坝,谕令说:“见其横截海中,直逼大溜,犹河工之挑水大坝,实海塘扼要关键,波涛冲击,保护非易。但就目下形势而论,或多用竹篓加镶,或改用木柜排砌固宜,随经理加意防修,如将来涨沙渐远,宜即改筑条石坝工,俾屹然成砥柱之势,庶于北岸海塘永资保障。”

  乾隆对保障江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海塘工程,能亲自多次阅视,吸取孙士毅等文人官员学者意见,考虑到沿海群众当前的生计和长远的利益,决定暂筑柴塘以治标,待以后涨沙渐远时再改筑石塘,以成永久御卫之计,稳重谨慎地处理这一有关国计民生的工程兴筑问题。乾隆回程时又至江宁祭奠太祖陵,举行阅乐,视察机房;渡江北上后,阅视高家堰堤工;渡黄河后,阅视黄河新堤;进山东境内后,巡视峰山湖,去邹县孟庙烧香,去曲阜孙庙行礼,去孔林祭礼,并登上泰山至玉皇顶焚香祭天。这些祭礼活动,是乾隆提倡和利用汉族长期流行的儒学和宗教,从思想上联合和团结汉族地主阶级,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五月初四日,乾隆一行回到北京圆明园。

  第四次南巡,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开始。出发前,乾隆帝因“朕恭奉皇太后安舆四巡江浙,东南黎庶望幸情殷,宣布渥恩,用光盛典”,宣布除按原规定蠲免所过地区的当年租赋外,还“将江苏、安徽乾隆二十五年以前积年因灾未完蠲剩河驿俸工等款,并二十六、七、八三年因灾未完地丁河驿等款以及二十八年以前积年因灾未完漕项,暨因灾出借来子种口粮,民借备筑堤偃等银一百四十三万余两,又来子种口粮内米麦豆谷十一万三千余石,概予蠲免;至浙江一省额赋本较江南为少,其积欠亦属无多,著将乾隆二十六、七、八三年因灾未完地丁银两并二十七年屯饷沙地公租、二十六、七两年未完漕项等银十三万二千五百余两,又二十八年借来子本谷一万三千七百余石,加恩悉行蠲免”。他还谕令各省地方官不得借口办差事而耽误正常政务,关于民间词讼案件不得“籍名迟滞”,“迁延贻误”,“使小民不致羁留拖累”。这些谕旨和过去的一样,是为了表明皇帝的“圣明恩德”,作为维系民心的一种手段。

  乾隆一行由清口徐家渡过黄河,阅视了清口东坝木龙、惠济闸,渡江进入江南运河后,因船只过多,河道阻塞,两江总督尹继善下令江浙乡绅盐商只许各就本府境内接驾,只有受到乾隆宠爱的沈德潜、钱陈群、嵇璜等致仕老臣可以在苏州迎驾。沈德潜、钱陈群每迎驾一次,就升官一次,这次乾隆再次见到他们,特别高兴,赐诗称两人“二仙仍此候河滨,三载相睽意更亲”,谕令说沈德潜、钱陈群“咸扶杖迎谒,耄耄而神明不衰,朕甚嘉焉,其各加太子太傅以宠异之,沈德潜之孙,钱陈群之子,各赐举人”。对于年寿很高的居民,乾隆特别表示宠异,他谕令“赐一百七岁之训导三世芳御书扁额及币”。大学士史贻直于乾隆二十八年去世,乾隆指示说:“所有经过地方大臣祠墓在三十里以内者,例俱遣官致祭,原任大学士史贻直之墓,虽远在溧阳,念其宣力年久,亦著加恩,一体遣祭,以示优恤。”

  历届南巡,乾隆都规定对沿途所经三十里以内地区的历代帝王、名人祠、墓以及著名神庙遣官读文致祭或焚香。这次南巡中,在江苏省境内遣官前往焚香的有周代的泰伯,吴国的季扎、子游,宋代的宗泽、范仲淹、韩世忠,清代已故的大学士张玉书、尚书赵申乔、总河陈鹏年、巡抚汤斌、张伯行、潘恩榘等名人的祠、墓,遣官读文致祭的有明太祖陵和江渎之神;在江宁府境内遣官前往焚香的有晋代的卞壶、宋代的曹彬、明代的李文忠祠,明代的徐达、常遇春墓,方孝孺等一百十八人合祠,清代已故的总督傅腊塔祠、于成龙祠等八处;在浙江省内遣官读文致祭的有海神庙、禹陵等处。

  乾隆祭奠历代和本朝的汉族名人、皇帝祠墓和神庙,优容年高的汉族名士旧臣,表示了皇帝对汉族皇帝名人的崇敬和纪念。尊崇汉族的习惯和信仰,是乾隆历次南巡时联合、团结汉族地主阶级以巩固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政策。乾隆至苏州时又参谒了文庙,沿运河至浙江石门县乘马度城,泛舟至海宁,又驻跸于陈氏之隅园,阅视绕城石塘,观看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他根据亲临视察的结果,就海宁的海塘工程再次谕令内阁:“绕城石塘五百三十余丈,实为全城保障,而塘下坦水尤所以捍卫石塘,但向来止建两层,今潮势似觉顶冲,外沙渐有汐刷,二层之外,应须预筹保护,该督等上年所奏加建三层坦水六十余丈,止就险要处而言,于全城形势尚未通盘筹画,若一例普筑三层石坦,则于护城保塘尤资裨益,著将应建之四百六十余丈均即一例添建,其二层旧坦内有桩残石缺者,亦著查明补换。”

  乾隆特别要求地方督抚等官员“务期工坚料足,无滥无浮,以收实济”。他还指示对海宁的海塘工程一律添筑三层坦水,对于巩固海塘的安全是必要的。视察海塘后,乾隆一行返抵杭州,又一次对进献诗文者进行考试,授予考取一等的举人以内阁中书的官职,遇缺即补;考取一等的举人以外的学者以内阁中书学习行走的官职,与考取候补人员挨次补用。回程时绕道至江宁,乾隆帝祭明太祖陵、阅兵、临视织造机房,沿运河北上阅视了高家堰堤工,至德州登岸,于四月二十一日从陆路回京师。

  第五次南巡是在十五年以后,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开始的。当时乾隆已是七十高龄,但他在渡黄河后仍阅视清口东坝堤工,在浙江乘舟至海宁观潮,仍驻跸于隅园,阅视海门石塘堤工,谕令“绕海宁城之鱼鳞石塘,内有工二十余丈,外系条石作墙,内填块石,历年久远,为潮汐冲刷,底桩霉朽,兼有裂缝蹲矬之处;又城东八里之将字号至陈文港密字号,止有石城工七段,约共长一百五六十丈,地当险要,塘身单薄,亦微有裂缝。此塘为全城保障,塘下坦水所以捍卫塘工,皆不可不豫为筹办,著将两处塘工均改建为鱼鳞石工,俾一律坚稳,并添建坦水,以垂永久”。

  而石塘迤上,十几年前为了保障堤内庐舍民居而暂建的“柴塘四千二百余丈,见尚完整,究不如石塘之巩固”,乾隆令督抚“即将该工内柴塘可以改建石塘之处据实逐段勘估,奏闻办理,如计今岁秋前可以办竣,即拨帑赶紧兴修以期工坚料实,无滥无浮,务期濒海群黎永享安恬之福”。为了响应乾隆修建石塘工程的指令,两浙商人捐银六十万两。在回程途中,乾隆考虑到地方上或许因筹建鱼鳞石塘而对柴塘不加保护或拆毁窃用,如果石塘工程未竣,柴塘损坏而潮水骤涨,堤岸就会冲塌,所以他特地传谕地方官员要保存柴塘作为石塘的重要保障,“将来石工告竣,迟之数年,或亲临阅视,尔时柴塘倘有损坏,惟该督抚是问”。他不顾年迈辛劳,亲自阅视海塘后谆谆告诫大臣们的这些话,表明了坚持务实和办事细致稳妥的治政作风。一位七十高龄的封建皇帝能做到这些,在历代帝王中还是少见的。乾隆在杭州和江宁又举行了阅兵,在江陵又一次祭明太祖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