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千古奇帝宋徽宗 >  上一页    下一页
七一


  寿筵的压轴戏是演唱著名词人毛滂所写的寿词。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县人。早年在杭州与苏轼以诗词相唱和,闻名于词坛。绍圣以后投靠蔡京、蔡卞,多次写词庆寿,邀宠取媚。这次献给蔡太师的是《清平乐》二首。

  娟娟月满。冉冉梅花暖。春意初长寒力浅。渐拟芳菲满眼。
  当时吉梦重重。间生太子三公。付与人间桃李,年年管领春风。

  瀛州春酒。满酌公眉寿。日照沙堤春傍柳。恩暖朝天衮绣。
  东君著意叮咛。芳酸先许梅英。要就升平滋味,待君来进君羹。

  蔡太师事先看过这二首词,认为不光是此次大寿的压卷之作,也是自宋以来庆寿词中少见的佳作。第一首围绕生日展现题意。古人以梦中见熊为生男孩的征兆,称为吉梦。太师生于元月之初,在立春日前后,春回大地,梅花开放,不久就是芳菲满眼的盛春了。词人以歌颂春景来称美太师生日不凡,词笔俊丽,颂意含而不露,使太师看后如坐春风。第二首用了一些典故,只有懂得典故的人,才能了解此词的妙处。“沙堤”用唐朝拜相的故事。当时达官拜相,地方官要命令百姓运沙铺路,从丞相私邸一直铺到城东街。“衮绣”指天子和三公所穿的礼服,用以点明寿翁的身份和受到恩宠。和羹要用盐和梅,典故出自《尚书·说命》,后世用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治国安民。“东君”指春神。词人的意思是说,在初春梅花初放时,春神就反复叮咛:梅花结果含有芳酸,可以酿出升平滋味。太师能为君主调出升平的羹汤,使天下达到大治。词人本意是阿谀太师,却通过这些典故写得含蓄蕴藉,潇洒圆润,充分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太师读后击节称赏,他让管家通知教坊判官袁掏。要认真准备这二首寿词的演唱,如演出成功必有重赏。

  经过袁掏等人的精心设计,名为《太师寿》的歌舞剧终于编排完毕。剧情通过十二个少女的美妙舞姿来表现,开始时舞女们头簪含苞欲放的梅花,步舞从容,乐声舒缓,可以看出梅花迎风摇曳,在战胜春寒。接着节奏加快,绮袖翻飞,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欢乐。最后舞女们旋转如风,彩袖飘飞,伴舞者也带着花枝登扬,舞台上花团锦簇,色彩缤纷,而舞女们头簪含苞欲放的梅花,不知在什么时候齐都开放,绚丽夺目。剧情表达了毛滂词中“天降三公,年年管领春风”的题旨,是一曲优美的春之歌。词作由袁掏亲自演唱,弹琴的是名僧梵如,奏琵琶的是刘继安,吹笛子的是孟水清。这些艺人都是著名国手,他们精采的表演,把蔡太师的寿宴推向最高潮。太师神情振奋,享受到功成名就的难以言谕的喜悦。

  带着生辰纲和贺启、贺诗到蔡府拜寿的,陆陆续续还有不少人,并持续了好几天。过去的管家魏伯初仍在主管榷货务,现已晋升为通议大夫、徽猷阁待制,官阶已列为正四品了。其他当过管家的王瑜、李奎、张亮等人,也荣任观察,不定期地去各州府督察,因直接听命于太师,地方官敬之如神,任其横行。来宾中还有不少本族的子弟。其中有蔡倬,在家乡是个木匠,技术粗劣,无法维持生计。后来依仗蔡太师步入仕途,现任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通判。此州有六个白银冶炼场,也产铜和铁。太师的本意是让他到冶炼场搜刮些银和铜,谁知他自持有后台,贪狠如狼,巡回所到之处无物不爱。南剑州与兴化、泉州、建州、福州相邻,蔡党的重要成员,大部分是这一带的乡亲。可蔡倬六亲不认,雁过拔毛,连过境也要收税。他大字不识几个,却冒充书香子弟,喜欢附庸风雅,在一些公开场合常常出丑,得到一个“通判博士”的雅号。这次进京为族叔庆寿,生辰纲的份量倒还可以,但族叔还是把他训斥了一顿,说家门不幸,出了如此不肖种,兔子变得光吃窝边草,连“亲不亲,同乡人”,“美不美,故乡水”这样粗浅的道理也不懂。又说自己从家乡带出子弟兵近百人,现在全国各地当地方官,个个生财有道,自觉卫护宗族和亲之情,唯有这个不肖种丢尽了他的老脸。

  另一个本宗侄子蔡崈也来了。他矫揉造作,善谈神仙鬼怪故事,在家乡勾结土豪,放高利贷,为乡亲所不容。但太师却说他品德优秀,荐于朝廷。他身穿道士服,进见皇上时,谈神仙故事,皇上听得很入迷,后来官拜给事中兼侍读。太师被罢退居杭州时,言官揭露了他在家乡的罪行和不学无术,被削去官职。太师三为首辅,皇上曾告诫不得起用此人,但太师还是让他官复原职。

  正当蔡太师沉醉于天下太平,沉醉于喜庆生日名利双收之时,蔡攸从皇上身边回到府内,带回了很坏的消息。淮南转运使张根上书,说蔡太师增征财利,大兴土木营造,以奢侈迷乱人主,花石纲蠹国害民,已使民变蜂起。他恳请皇上能给百姓喘息的机会,造福于天下。监察御史游酢和福建转运使余应求等人也奏言官场风气败坏,士大夫见利忘命,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深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皇上任用大臣不当。太师听后勃然震怒,认为几个普通小官竟敢冒犯权威的尊严,不知道自己有几个脑袋?但眼下民怨沸腾,朝野议论纷纷,倒也不容忽视,必须好好地对付他们。

  第十九章 贡花石朱勔称王

  上一章提到的淮南路转运使张根,是当时著名的清官和直臣,他是江东路饶州(今江西波阳县)人,太学的高材生,后进士及第。

  他在奏章中写道:“陛下日理万机,所依仗的是用心如何:如果想着为民造福,那末就能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建立尧舜之治;如果受大臣的迷惑,骄泰奢靡,那聪明才智就会在无形中消耗,就会分不清谁是贤良,谁是奸邪,朝纲也就一蹶不振。奢侈之心是祸乱的根源,治国之道在于陛下清心寡欲!臣近年来先后在江西、两浙、淮南任职,所到之处,见州县没有几个月的存粮,太仓中没有一年的储备。许多地方水旱连年,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沟壑,惨象不忍目睹。而京城中却大兴土木,争高斗丽,致使朝野议论纷纷。”

  奏章继续写道:“与此同时,陛下又对宠臣滥加赏赐。一是赏给府第,每造一府第耗资达百万贯以上。而臣所在的淮南路共二十个州府,一年上供的赋税才三十万贯,不足造一座府第三分之一的费用。这样豪奢的府第即使赏给元勋功臣都已经太过份,更何况赏给无功而求赏的人呢!二是赏赐金银、丝帛、田园乃至商店,一动就是数万数十万。天下的财富有常数,而宠臣的欲海难填,永远不会满足。三是赏赐宝带,一条宝带虽只值几百贯,但必须征收几百家的赋税才能凑足。而且所赏宝物常常遍及宠臣家的奴仆走卒。陛下为何厚爱宠臣的家奴,而对百姓疾苦却漠不关心呢?先贤说过,国以民为本,民穷岂能长治久安?”

  张根在上书之前就估计到:此举轻则丢官,重则流放岭南。皇上喜欢臣下歌功颂德,所以阿谀之徒个个加官进爵,而论议朝政弊端的忠臣,几乎人人获罪,大多死于贬所,还殃及全家老小。但食君之禄,理应忠心耿耿,敢于谏诤。自己多年来在东南地区看到百姓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应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不出他的所料,上章之后宠幸们个个恨得咬牙切齿。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皇上采纳谏言,停止土木营造,那他们这些大大小小的工程提举就会失去发大财的机会。如果停止赏赐府第,正在建造的赏给童太尉、王黼的新府第就会停下来,而已列入赐第名单中的蔡攸、邓洵武、高俅等人就只能空欢喜一场。至于其它赏赐就更不用提了。经过密谋之后,他们内外结合,有的言章交上,罗致种种罪状;有的屡进谗言,散布流言。但皇上还是不想贬谪张根,此人是自己即位之后亲自拔擢起来的,一向秉公办事,不怕得罪权臣和宠幸。他长期执掌财物而能清廉自守,至今仍两袖清风。这种清官现在可谓凤毛麟角,大宋王朝应该给他留有一席之地。

  宠幸们未能马上攻下张根,总觉得这迟早是个祸害。他们改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让御前人船所占用了张根所掌管的船队,同时又不断地给他增加运输额,既要运送粮食和御用物品,又要运送大量的花石。他一无船队,二无兵卒,等待他的则是因失职而受到法办。

  张根只好再次向皇帝上书,请求拨还被占用的船只,并陈言花石纲残害东南六路百姓,应该下诏禁止。他写道:“朱勔置应奉局于苏州,把州郡国库当作私家金库,每次取钱都是数十万或数百万贯,即使供陛下内库的禁钱也全取走。而所贡花石和御用之物,都是巧取豪夺所得,分文不给。百姓家一花一木,只要稍微中意的就用黄帕封盖,如保护不好,就扣上对陛下大不恭之罪,即使倾家荡产,出妻卖子,也难幸免一死。十多年来,江南人家凡有奇花异木和奇石,都认为是不祥之物,赶紧处理掉。现在各路花石直达纲所用船只,大部占用运粮船和商船,边樯接橹,日夜不绝,使江南各地鸡犬不宁。而花石运到京城后,绝大部分归于大臣宠幸之家,而皇家苑囿所得只有十之一二,陛下却背负苛剥百姓之名!”这次上书,得罪面更广,引起更多的人的仇视,皇上觉得张根由反对滥赏近臣,进而反对花石纲,开始产生了怒意。

  对张根应该如何处理,皇上还未下定决心。同时他又想起监察御史游酢、福建路转运使余应求关于吏治腐败的奏章。游酢字庭夫,建州人,以道学和德行闻名于世,只因过去曾受教于程颢、程颐,长期沉位下僚。蔡太师见他有好名声,又是福建同乡,就荐为监察御史,想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余应求也因是福建人由蔡攸举荐。按理说,他俩应该效力于蔡京父子,可奏章的内容却完全相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