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千古奇帝宋徽宗 >  上一页    下一页
六五


  使圣人之徒痛心疾首的还有:娼妓和优伶居然佩戴珠玑金玉,服饰仿照宫中后妃的时装,这岂不是卑者与尊者同荣、贱者与贵者同丽了吗?仁人志士岂能容忍!另外,汴京和北方居民甚至还采用辽国契丹族的衣冠和装饰。男人裹番样头巾,戴毡笠子,着战袍,系番样腰带;妇女梳契丹大鬓方额、云尖巧额等发式。契丹丰富多彩的服装颜色,各种样式的绣花图案,也深受北方妇女喜爱。这也引起圣人之徒的忧虑,他们连上奏章,请求严立法度,区分华夷,辨别尊卑贵贱。当时蔡太师爱穿青色道衣,称为“太师青”,出入乘棕顶轿子,称为“太师轿”。百姓争相仿效,“太师青”色布料,成为官民服装的主色调,而“太师轿”也遍布城乡。蔡京的党羽认为这是对“公相”的大不恭,而且祖宗有章法,百姓本来只准穿黑、白两种服色,不得乘坐讲究的轿子和雕车。

  皇上复兴三代礼制的大业,进展极为迅猛。以枢密院使郑居中为提举的议礼局,修成了《政和五礼新仪》,全书共二百二十卷。五礼之中以吉礼为首,讲有关祭祀之事,以下四礼分别是:冠婚之事的嘉礼,宾客之事的宾礼,军旅之事的军礼,丧葬之事的凶礼。皇上审阅后认为:此书上能追述三代之意,下能考察历代演变,可立即颁行天下,各地州县务必严格遵照执行。民间的吉凶之礼也必须遵照新仪规定,违令者以违抗圣旨论罪。以蔡攸为提举的礼制局也制订了有关宫室、车服、冠冕的规定和制度,很快颁发天下,不奉行者予以治罪。

  皇上圣武独断,想改“公主”的称号为“帝姬”,认为皇上的称号封给皇帝之女,不合典章。执政官们持有异议,有的说周王姓姬,其女称王姬;而赵姓是商代之后,不能用姬姓。有的说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用来称皇帝之女是降尊为卑。皇上说:“姬姓虽是周姓,考古立制以周为宜。姬既为妇女之美称,可见不光是指周姓。古为今用,引用之权在朕!”皇上既然把话说绝了,谁还敢再议。于是皇上下诏;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执政官们同声附和,齐称这是礼制复古的一大成绩。

  政和四年春,皇上的长子赵桓已经十五岁了,长得龙章风姿,个子高而较瘦。按祖宗规定已经是成年,皇上决定在二月中旬,于文德殿举行隆重的冠礼仪式。为了给《政和五礼新仪》广造声势,皇上在日理万机之余,亲自考订冠礼的古今演变,写成《冠礼沿革》十一卷,真是洋洋洒洒,圣聪属于天赋。

  冠礼仪式是事先奏告天地、宗庙、先祖陵墓和著名宫观,以示慎重其事。仪式进行的当天,文德殿内外张灯结彩,大晟乐府按时奏乐,太常寺陈设衣衮冠冕和褥位,光禄寺陈设酒席。

  仪式开始时,皇上戴通天冠,着绛纱龙袍,由礼仪使导引驾临文德殿,符宝郎奉玉玺八宝立于御座左右,百官在位。此时大乐正下令撞黄钟,声音洪大响亮,雅乐起奏,乐声和谐。乐声停止之后,典仪官宣谕旨:“皇长子冠,卿等行礼!”于是亲王宗室、文臣侍从官以上、武臣节度使以上都上殿,东西肃立。

  礼官走进皇子东房,导引皇子出房,在雅乐声中西向坐定。掌冠、戴冠的内侍跪进皇子所用的折上巾,远游冠,跪进冠服。以后皇子坐上酒席,面向南,受礼官进酒,皇子跪受酒杯饮酒。在此前后有种种礼仪,每个动作和细节都有详细规定,不必一一叙说。嗣后宣布皇上敕书;“以孝事亲,以仁待下,远佞近义,用人唯贤。”皇子再拜,宣誓坚决奉旨。最后皇子在乐声中走出文德殿门,东西侍立的官员下殿复立原位,与众官一起再拜,礼仪才全部完成。皇上见礼仪全按他考订的进行,彩排熟练,丝纹不乱,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以当代伊尹、周公自命的蔡太师,对恢复三代礼制的宏伟事业,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才智。他与三个爱子攸、翛、鞗,先是鉴定出夏代的镇国之宝——虞舜所赐元圭,后又提举修建明堂,建立了“丰功伟绩”。

  这元圭的发现纯属天意,当年大内侍保大军节度观察留后谭稹,奉命出使河东路弹压乱民,路经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时得到一件异宝。这异宝似石非石,似铜非铜,长一尺二寸,厚有二三分,颜色内红外黑。形状上尖下方,两边刻有十二座山形,上部是天,有云雨刻纹,下面是地,地平无刻纹。谭稹将这异宝献给皇上,皇上命蔡京进行考古鉴定。蔡京与他的几个儿子翻阅《周礼》、《礼记》等书,确认这异宝是虞舜赐予夏禹的镇国之宝。相传尧舜时据有十二州,封有十二山,与这元圭长十二寸,刻有十二山吻合,而晋州是传说中唐尧的国都。

  这件异宝的发现,在当时震动全国,真是山在欢呼,海在欢笑。蔡京、何执中等执政大臣联名上奏,说元圭是镇国至宝,历代未见传世,现在皇帝陛下“行尧舜之道,任贤使能,万邦协和,与天同功”,所以上天授予至宝,皇上应接受大宝,以便上符天意,下合民心。

  皇上谦让再三,最后终于下诏,在冬至日举行接受至宝的大典。而在此之前,蔡太师、何太宰和亲王们分别祭告天地神灵和太庙,很是热闹了一番。此后凡是举行大典时,皇上总是手执这神圣的元圭,这是天意所在,昊天上帝让他恢复三代的礼制,统治华夏大地。事后论功行赏,太师楚国公蔡京,进封为鲁国公,太宰何执中进位少傅,兼门下侍郎,其他执政成员也一一加官晋爵。

  自三代以来,历朝都建有明堂,凡是宣布政教、朝令、祭祀、选士、诸侯朝拜等邦国大典,都在其中举行。大宋立国虽已近一百六十年,却没有正式的明堂,一直以大庆殿来顶替。仁宗、神宗时曾想兴建明堂,因耗资巨大、怕影响农事而作罢。皇上要恢复三代礼制,行尧舜之道,兴建明堂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政和五年八月,皇上毅然下诏决心修建。杭州观察使陈彦奏言,明堂的地基应该正面对着南方,座落于福德之地,而这一地基正是秘书省所在。陈彦过去是相国寺的术士,因预言皇上将即皇帝位,泄露天机而受到皇上的敬重。但他除了算命之外别无所能,又想回原籍居住,皇上给了个观察使的散官头衔,以优厚的待遇让他养老。但他的奏言事关天命天机,皇上当然会采纳,就下令先拆迁秘书省。

  鉴于几千年来建明堂违反三代之制,俗儒众说纷纭。皇上不辞劳苦,反复查阅三代有关的文献,据《周礼·考工记》,探求三代修建世室、明堂的历史演变,最后得出结论:三代的明堂虽名称不同,大小不一,但建筑的制度格式则相同。于是皇上本着“古为今用、引用之权在朕”的原则,亲自绘制出明堂图式。此建筑上部圆形,法象上天,下部方形,法象大地;四面开四门,合乎春秋四序;开有八窗,以应八节;内有五室,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十二厅堂,代表十二个月。总而言之,制度格式完全顺应天道,合乎三代之制。当皇上将御制图式在崇政殿公布时,百官都惊异于皇上的博学多才,称颂皇上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埋头钻研,都庆幸自己生逢盛世,能亲眼看到古礼的复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