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女人慈禧 >  上一页    下一页
六九


  清宫经常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的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的漱芳斋戏台,都是慈禧太后常用的戏台,宫内使用率最高的戏台,就是漱芳斋戏台,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大戏台,则是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的。

  畅音阁上下三层:最上一层的匾额是"畅音阁"三字,中间的匾额是"导和怡泰",下层的匾额是"壶天宣豫"。

  在畅音阁演出的戏曲节目,大多数都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戏台的每一层,都可以同时表演戏目。

  这三层戏台,俗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最高一层的福台,中间设一个大天井,连接中层的禄台。禄台和寿台之间,有三个圆井相连通。上演节目时,演升仙、下凡的戏目,用辘轳将幕景和演员吊上吊下,十分逼真。

  清宫重大节庆的日子,经常上演福、禄、寿三星捧福、献寿、添禄的吉祥戏目,喜庆祥和的三星,在三层台面之上此升彼降,正是为这三台设计的欢庆吉祥之戏。

  中国的戏典活动,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到康、乾时期,达到极盛。

  自康熙以后,以戏剧创作,形成了南洪北孔的双盛局面:南洪,就是钱塘人洪升,代表作是《长生殿》;北孔,就是曲阜人孔尚任,代表作是《桃花扇》。南洪、北孔,对上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戏曲也从此开始正式进入清宫,占据一席之地。

  康、乾时期,京腔盛行,各地戏班云集京师,最走红的就是六大名班,最有名就是十三位艺人,画家贺世魁曾特地绘画《京腔十三绝》,轰动一时。

  清宫之中,演戏活动十分频繁,戏本堆积如山,主要是南戏、升平署戏本。

  清宫上演戏本,主要有如下四类:

  月令承应戏——按照时令节气上演的戏曲,又称为应节戏、节令戏,大约有二百余种戏目。

  法宫雅奏戏——内廷喜庆之时演出的戏目,如皇帝订婚,上演《璧月呈祥》;皇帝大婚,上演《双星永庆》等。

  九九大庆戏——皇帝、太后、皇后生日之时,上演的戏曲庆寿,称为九九大庆。上演时,通常是数日至十余日连演,剧本包括《九如颂歌》、《群仙祝寿》、《灵山称庆》等。

  历史类大戏——主要是大臣、亲王们撰写的历史故事之类的戏目,包括《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戏善金科》、《目连救母》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西游记》、《封神榜》改编的戏目,虽然内容上没有什么思想性而言,但在大戏台三层台面上进行表演,其动感和可视性极强,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

  大戏台宽大的寿台,是表演戏曲的主要场地。寿台的下面,还有一层暗室,寿台中间和四角,开设了五个圆井,与暗室相通。

  平时的时候,这些圆井,是用木板盖着的,表演需要场景的时候,打开井盖,用绞盘将奇异的物事拉到台上。

  《地涌金莲》一场戏,从井中升起硕大的莲花五朵,升到台上后,花瓣开放,每朵花中现出坐佛一尊。

  "鱼龙漫舞",又称为"鱼龙漫衍",是传自秦汉的融杂技、幻术、歌舞于一炉的中国历代宫廷的保留节目。

  内廷上演此戏的演艺太监,在畅音阁表演的时候,从天井上吊下奇妙的云雾飘渺的海市蜃楼,扮演鱼龙的演员,则藏在鱼龙的肚子里,里面有喷水的激筒,鱼龙肚子下面还有小轮。戏到高潮之时,演员从鱼龙嘴里向看场中喷水。此节目非常神奇,也很吸引人。

  看戏的人们,围在太后或者皇帝两边,都坐在阅是楼里,看见此场景,自然十分欢悦。不过,外面戏班进宫演出,习惯了平台表演,很少用到上升下吊演员的技术。

  乾隆皇帝以风雅自居,成立南府,地点在皇城南长街南口,又令词臣编写剧本,供不同的节庆上演。

  到了道光年间,建立新的音乐戏曲机构升平署,取代南府,从艺人员也全部是太监。

  当时戏曲按雅俗划分为雅部、花部,雅部是指昆曲和弋阳腔,花部则为乱弹。

  清中期以前,宫廷崇雅斥俗,上演的传统戏多是用昆曲演唱,其它新创作的剧目用京腔演唱。

  京腔是弋阳腔与北京语言结合成的高腔,在乾隆年间曾盛行,清末几乎绝迹。

  清代皇帝自乾隆开始,无一不是戏曲爱好者。

  最醉心于演戏活动,并把看戏当作一种消遣和享受的,就是慈禧太后。

  这几出戏,是宫里经常上演的戏目,从乾隆到嘉庆到清末,长演不衰:

  《九九大庆》,供万寿节上演,表演群仙神道添筹赐禧,黄童白叟含脯鼓腹;

  《劝善金科》,在岁暮上演,内容为佛教传说目连救母故事;

  《升平宝筏》,在上元节前后上演,内容是唐玄奘西域取经故事;

  《百花献寿》,花朝节前后上演,内容是百花祝寿,恭贺长命百岁。

  由民间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的京剧,在慈禧太后统治期间得到了皇家的承认,京剧艺人得以入宫表演。

  清代的皇帝、后妃们都喜爱看戏,对于宫中的演戏行头、砌末的制作,也要求精美、完备,以使演戏逼真而精彩。

  行头、砌末,是南府、升平署对演戏所用戏装、道具之总称,通常是按照戏班分类装箱,分成四类:盔箱、衣箱、靠箱,统称为行头;杂箱,称为砌末。

  慈禧太后时期,由于演戏活动太过频繁,行头、砌末的添置竟然成为宫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消费项目。为了让太后高兴,有些太后特别关注的东西,就要高价添置,甚至于备用两三套。

  据记载,慈禧太后50大寿之时,就大量添置行头砌末,糜费奢侈,竟然耗银达11万两之多!到她70大寿时,其所添置的行头砌末,无论种类、数量,还是奢侈程度,都令人惊叹和啧舌,达到50多万两银之巨!

  慈禧太后的一生,作为女人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一生。

  她26岁的时候,就成为寡妇,开始在政治的权力角逐之中拼杀,并一步步获得成功,成为世人瞩目的女皇。

  白天的时光很充实,也很短暂,因为,有众多大臣的簇拥,有堆积如山的奏章。

  一到夜晚,宫廷之中,万籁俱寂,只有寂寞的清风在宫院之间游荡。高悬在天边的月亮,将如水的月辉,尽情地倾泻在宫殿深处,天阶夜色,冰凉如水,一股难言的苦痛和寂寞,在胸中膨胀,如同有无数个小虫子,在不停地蠕动,在心底最软弱的地方,轻轻地撕咬。

  曾经是御前小太监的信修明,回忆说:

  如果有人问:慈禧何如人也?

  答曰:天地间最痛苦之人也!

  慈禧太后好看戏,这是宫里的太监、宫女们都心知肚明的;慈禧西太后爱看淫戏,则只有她宠爱的心腹内侍们清楚地知道,其他的人则即使是知道,也不敢妄自揣测,只能装作不知道。

  信修明回忆说:

  太后五十大寿时,各王大臣进戏,于四大徽班,选其名角进内承应。

  有程长庚、小叫天、谭鑫培、老杨猴(杨月楼)、汪大头(汪桂芬)、老乡亲(孙菊仙)、龙长胜、余三胜、黄胖儿,皆为一时之名老生。

  青衣则史小福、陈得霖、孙逸云;花旦则杨桂云、桂云之子小朵儿;刀马旦则余庄儿、朱四十儿;小生则王桂官、陆华云等等,都是梨园中一时盛者!

  慈禧太后一生,就好淫戏,特别爱看杨雄之妻潘巧云偷情的《翠屏山》,以及男欢女爱纵情寻乐的《思凡》、《捉奸》、《合欢图》、《狐狸缘》等。

  慈禧太后太爱看淫戏了,看得不能自拔。已经长大成人的同治皇帝,对此感到十分羞愧,也深以为耻,可是,皇帝又无法阻止母后观看淫戏。怎么办?

  有一次,慈禧太后看戏,又是点的淫戏《翠屏山》。同治皇帝得知之后,无计可施的年轻儿子,自己亲自粉墨登场,戏词减去一大半,将石秀的戏草草结束,淫妇潘巧云的戏也不得不草草收场。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点淫戏《双摇会》,忍无可忍的同治皇帝,又一次登台演出,扮一个劝架的邻居,自己现编戏词,一字一顿地说:你我两家邻居,相处多年,你家大爷,年纪也不小了,家庭里若是这样常常闹笑话,闹个不了,非但不成体统,也未免太不给年轻人留地步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