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女人慈禧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六


  咸丰皇帝一时又没了主意,就问懿妃兰儿。

  一直坚决主战的懿妃,不明白为什么王朝精锐之师,会如此惨败?勇敢骠悍的八旗骑军和汉军将士们在哪里?!此时此刻,她冷静了下来,对咸丰说:皇上,不能与洋人议和!现在,需要紧急布防,拱卫京师。

  咸丰皇帝心如刀绞,慢慢冷静下来,严肃地说:天津为京师门户,通州为近畿唇齿,万一稍有疏失,全局震动,所关非细啊!皇帝看着众侍臣:你等拟旨。

  军机大臣们拟好旨之后,送呈咸丰皇帝:事机紧迫,厚集兵力,以固京师门户,务期多多益善。传旨僧王:着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以示薄惩。

  云集通州清军,很快达18500余人,其中,马队约近8000人,步军一万余人。

  咸丰皇帝还是没有把握,问懿妃兰儿:打还是和?

  懿妃冷静地说:兵临城下,别无选择,只能打!倾一国之力,灭区区洋人,还有何难!

  稍事休息,咸丰皇帝精神好转,他喝了一剂通窍仙方,脸色也红润了一些。

  咸丰皇帝指示钦差大臣桂良随机应变,斟酌妥办。可英、法方面贪得无厌,在提出认错、换约、赔偿军费800万之外,还要求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撤掉通州防兵。

  咸丰皇帝再次怒火中烧,斥责桂良怯懦无能,畏葸迁就,一步不如一步!指令他:不准一误再误,致使将来不可救药!

  咸丰皇帝也很清楚,懿妃兰儿的主张是对的,只能打,必须打。他命令僧王:战守事宜,赶紧预备,严加防范。

  咸丰紧急召见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和军机大臣,明确表示要与洋人决战,并提出面对危局的具体想法:桂良擅自应许天津通商、赔偿军费,应该立置刑典。洋人带兵换约,不得不防。巴夏礼先行入京,不许。英军、法军,应退出天津。决战宜早不宜迟。

  咸丰皇帝准备决战,明谕军机大臣:厚集兵力,以资助剿。

  惠亲王、怡亲王等奉旨布防京师。僧王奉命,严阵以待。

  谈判一波三折,英、法得寸进尺,最后竟然提出带兵进京,向皇帝亲交国书。钦差大臣怡亲王载垣当即回绝:国体所存,万难允许。

  钦差大臣送回紧急奏章。咸丰皇帝和懿妃都同意钦差之见,明谕: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唯有与之决战。咸丰命令僧王:如英法带兵过张家湾,即行痛剿,不必再为顾措抚局。僧王活捉了巴夏礼。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占领通州。

  通州城西8里左右的八里桥,距离北京仅仅20余里。大学士瑞麟统领清兵3万余人驻守八里桥,准备与敌决战。联军3000余人进攻八里桥,在战壕中以密集火力射击清军马队,清军伤亡惨重,联军也伤亡1000余人,八里桥失守。

  18

  大沽炮台失守之后,僧王就密奏咸丰,到热河行宫避难:战既不胜,唯有早避,请巡幸木兰。

  住在圆明园的咸丰皇帝,面对率师亲征和巡幸木兰,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就交大臣廷议。经过反复争议,大学士贾祯领衔上奏,全都否定:既不宜率师亲征,又不应巡幸木兰,应留守京师,加强京城防御,以坚众志,以鼓士气。

  大臣的决议,让咸丰皇帝更加不知所措,他再看奏折,上面没有诸王的签名,一时急了,立即挥笔批朱质问:何人定稿?何人秉笔?明白答复!王公大臣们意见一致,最后请总管内务府大臣,领衔复稿。

  咸丰皇帝主意已定,就是巡幸木兰。他问懿贵妃的意见。懿妃坚决反对,激动地说: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圣驾若北行,则宗庙无主,恐怕要被夷人践踏!

  近侍急如星火地奏报:洋人已到通州城下!

  咸丰皇帝急红了眼,口授圣旨,由懿妃兰儿亲笔朱书,皇帝决意亲征:

  朕为近畿百姓免受荼毒,不得已,勉就抚局。乃该夷屡肆要挟,势不决战不能!

  况我满、汉臣仆,世受国恩,断无不敌忾同仇,共伸积忿!

  朕今亲率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

  著内廷王、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迅速定议。

  并有僧格林沁密折一封,一并阅看。

  本日奏事之外大臣,并著与议。特谕。

  懿妃兰儿写好圣谕之后,看一眼半卧在床上的皇帝:一张本来就十分瘦削的脸,更加苍白瘦弱了;刚刚很激烈地咳嗽了一阵,苍白的脸上飞起一片红晕,一双苍白的手还在不停地颤抖着。

  兰儿心想:这样的身子,怎么可能亲征?

  皇上发下僧王的密折,这是何意?兰儿一下明白了:这样秘不示人的密折,下发王、大臣合议,还让奏事的外臣也参与意见,皇上北巡之意不是十分明显了吗?

  兰儿似乎意识到将有什么事发生,她叫来安德海,叮嘱他要将热河行宫收拾好,特别吩咐要转告林嬷嬷,皇帝寝宫的一切,要特别留心。

  咸丰皇帝沉沉地睡着了。

  懿妃兰儿拿着朱笔,在一张洒金黄纸上写道:

  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

  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辱莫甚焉!

  懿妃兰儿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记注官李慈铭这样写道:

  闻上有幸木兰之意,已敕整备六军,假名亲军,实为行计!

  皇帝身边的侍臣都明了于心,王、大臣们自然也很明白皇帝的本意。但他们知道他们该怎么做。

  大学士贾桢立即上书皇帝,请求皇帝不要亲征:亲征非万全之道也,臣等以为,断不可轻于一试。至于僧格林沁所奏木兰之说,尤多畦碍。

  大学士贾桢既不同意亲征,又不赞成北狩。他认为,亲征,无险可守,皇帝会陷入危境;北狩,人心涣散,京师会更加危怠。那么该怎么办呢?他说: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皇苍默佑。就是说,听天由命。这简直如儿戏!

  反对亲征的奏章纷纷递进,咸丰皇帝毫无兴趣。

  他觉得自己身体好一些了,就亲笔朱谕:

  朕察时审势,夷氛虽近,尤应鼓励人心,以拯时艰。

  即将巡幸之预备,作为亲征之举,镇定人心,以期巩固。

  著惠亲王等传谕京城巡守接应各营队,若马头、通州一带见仗,朕仍带劲旅,在京北坐镇,共思奋兴鼓舞!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