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清照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九 | |
|
|
宋张炎曾在《词源》中说:“难莫难于寿词。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李清照却避过了“尘俗”、“谀佞”、“迂阔虚诞”诸多俗套,可谓善写寿词。 词为祝寿,但起笔却不从祝寿入手,而是先描画了一个超尘脱俗的时空。时间是薄露洒满大地昼夜交替之时,空间则是碧水环绕楼台、楼台依傍仙山的神仙境界。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人物也自然沾上了几分空灵与脱俗。按常规,接下去该写寿者了。但作者既不写寿者,也不写席上的水陆珍馐,而是把镜头对准宾客、侍女,通过祝寿人的高贵、侍女的仪态万方,烘云托月,渲染寿者的非同凡俗。 势蓄足,下片便正言祝寿。“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既是对寿者形象、德行、文章、人品的描摹,又含有作者的美好祝愿。最后四句,则把祝愿的内容扩大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上,希望寿者像谢安那样,放弃自己的隐居生活而出仕,整治天下,拯救“天下苍生”,收拾祖国破碎的山河。 全词先侧面描写,后正面直述,含蓄蕴藉又境界高远,非一般庸常之作可比。 《长寿乐·微寒应候》是李清照的又一祝寿之作。 由于寿主乃一远离社会政治生活的贵族妇女,故寿词内容囿于一般的善颂善祷。但全词委婉含蓄,比喻贴切,用典自然,表现了作者较高的写作技巧与语言修养。姑录于后: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潢堂贵胄。荣耀,文步禁苑,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能把应酬之作写到这个份儿上,也的确不简单。 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至今仍有“掌上明珠”、“青云直上”、“寿比南山不老松”等语为人们习见常用。 有人曾因为李清照作过一些内容贫乏、歌功颂德的应酬诗,就指责她人格卑下,这未免对古人太过苛求。如果我们能把古人放回她所生活的年代,为李清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不难以平和的态度对待这些应酬之作,对其中的佳作也不会避而不谈。 §从代表作看李词的艺术高度 李清照的词作大多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细腻地展示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即使是小令,仅用三十三个字,也能曲尽人意;至于回旋余地稍大的慢词,对于人物心理的揭示,更是细致入微。这无疑需要极高的艺术技巧。 本书前面的文字,对李清照词作的某些艺术技巧已有论及,但还未全方位地去评析某一篇词作。下文试图通过李清照几首代表词作的赏析,瞻望出李词的艺术高度,使其艺术手法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前面已论及的方法此处从略)。 李清照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暮春夜晚,突然袭来的暴风雨惊醒了酒醉酣眠的词人,终因不胜酒力,词人又沉沉睡去。早上醒来,酒意未消,却猛记起昨夜风雨。看到侍女正在卷帘,便急切地询问卷帘人。问话虽省去,但从卷帘人的答话中即可知道,词人如此关切的,是风雨之后海棠花的情况。这一问一答极有情致。“试问”者对风雨摧春极为敏感,对暮春风雨后的海棠之状其实早有预料,虽信其有,宁信其无,所以有此“试问”;而答话者一边卷帘,一边漫不经心作答:“海棠依旧”,似乎四季变化,风雨摧花与己毫不相干。一个问得情切切,一个答得意淡淡。这就构成了颇富戏剧性的矛盾。殷殷于海棠、惴惴于风雨、多愁善感、敏悟多情的闺中女子,与感情淡薄、态度轻漠的卷帘人,在人物形象上构成鲜明的对比,二者的情感方式,思路走向又是那样大相径庭,词人如何能心平气和?于是引出语气更为急切的叠问。 对“知否?知否?”的叠问,明清不少评家都大加称赏。清人查初白则云其“可与唐庄宗《如梦令》叠字争胜。”(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十九引)庄宗词云:“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如梦”二叠,抒发不忍与佳人清晓相别之恋情,情真意切,自然带出两叠感叹,故为上乘之语。清照的“知否?知否”乃因侍者之粗心淡漠让心性纤细的她感到无奈与气恼,冲口而出,言之必然,不得不然,一气呵成,后又紧接一句诘中自答:“应是绿肥红瘦”。由诘而答,语气急迫,浑然无迹,绝无停顿隔离之感。庄宗之结句“残月落花烟重”虽也顺势而出,但于顺畅和谐之中似略有疏离之感。两者相比,清照之《如梦令》似更胜一筹。而其他如曹组、秦观诸人同调词中所用叠字更难望清照之项背,正如明代徐士俊所论:“‘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很明显,后二者皆显重复拖沓,有勉意而为之嫌。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