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清照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四 | |
|
|
对于金人扶立的伪齐、伪楚两个认贼作父的傀儡政权,李清照满怀愤慨,她作了一首《咏史》诗: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通过对至死不屈地反对司马氏篡汉的嵇康的赞颂,表明了自己对伪政权失节行为的不齿。 就是在写《打马图序》这种博戏之文时,作者也忘不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在这幅鲜明的南渡避难图中,融入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愤慨。 2.她的诗文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卓越的政治识见。 先看她寄意遥深的《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登上千古文明见证的八咏楼,面对雄伟壮丽的山河,诗人不禁感慨万端喟然长叹:可惜这样壮丽的河山,如此悠久的文明,留与后人的不是自豪和欣赏,而是无穷的愁恨。不才的今人,真是愧对子孙后代啊。 诗人雄浑浩茫的情感与阔大的胸襟使人不禁联想起当年登岳阳楼的杜甫。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的洞庭景象前,杜甫百感交集,“凭轩涕泗流”。两位诗人具有同样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李清照还有堪称其代表作的《上枢密韩肖胃诗》流传了下来。诗共两首,第一首写两部分内容:赵构派遣使臣,使臣受命;使臣将行,作者投诗相箴。诗人感情由隐至显,由冷静至强烈,由舒缓至奔放。先冷静地描述赵构神态与言行:“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一股正经俨然以天下“纯孝”自居的赵构,在作者貌似客观冷静的描述中已露出丑态。随着赵构卑劣灵魂的被揭示,诗人的情感再也压抑不住了。作者在表示对出使二公寄予厚望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掠夺本质: “夷虏从来性虎狼”;并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虞预备庸何伤”。对于敌人铁蹄下的国土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原百姓,作者表示强烈的关切和怀念:“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信息。”结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更是饱含作者的爱国之情。 第二首一开头就驰骋想象,描绘了一幅“二京人民迎使”的热烈画面:“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接写想象中的故国乔木后,诗人便转向使者致忠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她告诫使臣们,对于活跃于大江南北、太行东西的农民自发组织的抗金义军,必须进行安抚,只能对义军说:“皇帝很重视你们,把你们视为赤子来爱护。千万不能透露赵构是把他们当作盗贼来看待的意思。其实在昏庸怯懦的赵构眼里,早就把义军视为盗贼了,直欲除之而后快。 如果义军从北上使臣那里听到此类言语,定会激起大乱。在处理这一重大政治问题的识见上,李清照把南宋朝廷包括皇帝赵构在内的满朝文武都比了下去。其超绝的胆略与出色的政治才干,不能不令人叹服。 早在《浯溪中兴倾和张文潜》诗中,小小年纪的李清照超人的胆略与识见就已初露端倪,对于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人的分析十分深刻。清照已佚的大量诗文中,是否还有不少真知灼见沉埋其中,我们不得而知。 3.她的诗文中,激荡着英雄主义的赞歌。 李清照有一首激励了后世众多仁人志士的著名诗作,题名《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与刘邦争霸的事业中,由于种种原因,项羽成了败将。然而,兵败气节不败。 活得轰轰烈烈的项羽,死也死得慷慨悲壮。这无疑是真英雄。作者热情地赞扬了项羽的英雄主义精神,为萎弱、衰颓、奴性弥漫的南宋社会注入了一丝英雄气质,撒下了一把英雄主义人生理想的火种。 许多世纪以后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两句美丽的诗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位伟大哲人的生死观是:活,要活的热烈、奔放,尽力呈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死的时候便无怨无悔。 这是以哲人的睿智静态地超越死亡。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同样是活要活得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显现出崇高价值。死,却也要死得壮烈、可歌可泣,这是以英雄的豪气蔑视死亡、超越生命。一静一动,一柔一刚,都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力度。李清照此诗流传800余年之后仍脍炙人口、泰戈尔诗句为人们传诵不绝,奥妙正在于此。 上文提及的《咏史》一诗,也回响着这种英雄主义的赞歌。对于嵇康这个极有气节的英雄,作者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英雄的倾慕之情溢于言表。 在《打马赋》一文中,作者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了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勇壮之举,热情地赞颂了桓温、谢安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结句“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感慨。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