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清照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三


  §流荡无依的晚年

  逃难的恶梦总算结束了。

  回到杭州的这一年,清照已经52岁(虚岁53),此后,便大致一直居于杭州,寄住在弟弟李迒家中。

  老寡孤独,依附弱弟,心中自是凄苦。弟弟常常要远赴任所,离别与重逢之间,多少滋味涌上心头。

  于是有了一首《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
  秋风萧条何以度?
  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
  盐絮家风人所许。
  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在送别和相逢之间,经历了多少困厄和坎坷,心里积藏多少辛酸和痛楚,世事变迁,人渐老迈,年老体衰,如此不堪,无限辛酸与血泪尽含于“憔悴”语中。那抛洒不尽、“一似黄梅雨”的苦泪,倾诉的,不就是清照晚年心境的凄凉痛楚么?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率兵大举南侵,在岳飞等爱国将领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宋高宗赵构却在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以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统治者的如此行为乃基于这样的卑劣心理,既怕岳飞在战场上建立了大功,不受朝廷制驭,又怕北方的忠义民兵在和岳家军合力战斗中壮大起来,成为南宋政权的威胁。绍兴十一年(1141年),主和派与金朝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主要内容是:

  (一)宋向金奉表称臣;
  (二)宋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与金;
  (三)宋金疆界,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
  (四)宋割唐(河南沁阳)、邓(河南邓县)两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之半与金。

  此后,以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偏安于临安一隅,度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再也不想恢复中原失地了。

  逝去的青春,失去的亲人,永无回返希望的故国家园,这一切,都只能到梦里去追寻了。憔悴衰老的容颜下,是一颗破碎孤寂的心。

  《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人的代表作,反映的可能就是清照此段时间的心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今非昔比。昔日生活美满幸福,闺中多暇,貌好衣美,而今“风鬟雾鬓”,老迈潦倒,只好“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历经沧桑的凄楚,尽含于“不如”这一无可奈何的选择之中,感动了当时及后世无数心含忧患的人们。

  100多年后的刘辰翁,在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行将灭亡之际,反复吟诵李清照的《永遇乐》,与词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须溪词》卷二载: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玉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缸无寐,满村社鼓。

  “乙亥”是公元1275年,“三年”后即1278年,南宋政权覆灭就在1279年。刘辰翁从清照的词中,读出了国家衰亡、人民丧乱流离的痛苦,所以才如此伤心动情。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