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鸿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八 | |
|
|
李鸿章办洋务,聘请了一些外国技术人员,试图让这些外国人作老师,让中国工匠跟着他们学习。但在实践中,李鸿章慢慢发现“洋人往往不肯把奥秘传给中国人”。他还发现,以往所请的“洋专家”,“高低不等”,有的人对“所使用的机器,不明其原理”,只不过是一些滥竽充数的庸人。鉴于此,李鸿章认为“选派留学生,培养人材,实在是中国自强的根本”。 “中国选募学生留洋,学习西方以图自强,实在是当务之急”。 早在1871年,李鸿章就会同曾国藩奏请清廷批准,于1872年7月,选派中国第一批幼童赴美学习。这是中国选派留学生的开始,也标志着李鸿章、曾国藩、丁日昌、容阁等有识之士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用李鸿章的话说,这件事“固然属于中华创始之举,并且也是古来所没有过的事情”。1873年6月,第二批幼童由黄胜率领赴美;同行的有7名自费留学生。1874年9月,第三批幼童由祁光熙率领出国;1875年10月,第四批幼童由邝其照率领前往美国,同行的有3名自费留学生。至此,120名幼童在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主持下,按计划全部派往美国留学。其中学习出色者有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等人。 1876年,李鸿章又派遣淮军中下级军官卞长胜等7人,随同洋教习赴德国学习陆军。1887年初,李鸿章又会同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联衔奏准,选派福建船政局前后学堂学生26名、艺徒4名,赴英、法两国学习制造、驾驶。同年,第一批赴欧学生出国。 在法国学习制造的学生,多分赴各矿厂学习开采及冶炼、冶铸工艺诸法,均得有文凭,学成后并游历英法比德各国新式机器船械各厂。赴英学习驾驶的学生,先入格林尼次官校,后陆续调入铁甲船学习,历赴地中海、大西洋、美利坚、非洲、印度洋等处操练排布迎拒之方法。离船后又专请教习补授电气、枪炮、水雷各法,均领有船长文凭。在这批留欧学生中,学习制造出色者有魏瀚、陈兆翱等,学习驾驶出色者有刘步蟾、林泰曾等。1888年,李鸿章鉴于学习制造的学生,原定学制3年为期太仓促,“所学不全”,建议改为6年;学习驾驶的学生,每年仅有两个月在大兵船上实习,“阅历亦浅”,建议每年改为6个月在船上实习,以增加阅历,但原定学制3年不改。 李鸿章等人所倡导的出国留学之事在当时中国文化思想氛围下并非一帆风顺,整个过程都充满了阻力。 封建卫道士们把出国留学之事看做是大逆不道。于是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最后,出国留学事业被人为地夭折了。但是树被砍,果实犹在,所有这些曾出国留学而返回的人都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从事教育和外交工作,还是在工商企业方面,中国留学生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些留学生凭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为祖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从此之后,中国留学外国的风气大开,尽管困难重重,但却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产生了一批像严复那样的启蒙思想大师和辜鸿铭那样的洋务人才、著名学者。 李鸿章根据洋务事业的需要,积极主张和大力赞助中国留学事业,说明他与顽固守旧论者不同,能够因时而变,敢于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藩篱;不像顽固守旧论者那样迂陋拘虚,冥顽愚昧,说出“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那样荒唐可笑的话,做出见洋人“掩面以避之”那样供西方人茶余饭后引以为笑的事来。这是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吸收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复杂多变这个基本特征在李鸿章等有识之士身上的反映。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