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刘邦大传 >  上一页    下一页
六九


  想不到夏侯婴却立刻停车让两位孩子回到车上,即使刘邦大声怒斥,夏侯婴也不为所动。刘邦连续三次推下孩子,夏侯婴也不顾危险地三次停车救回孩子,并大声向刘邦宣称:“今日情况虽紧急,但也不能慌乱地盲目奔逃,何况要丢弃无辜的孩子呢?!”

  夏侯婴更故意放慢马车速度,并要护卫的骑兵跟随着慢慢前进。刘邦大怒,十数次故意举剑威胁夏侯婴,但夏侯婴仍坚持原则,周围的侍卫也表示宁愿死战也要保护稚子,绝不后悔。

  刘邦见大家意志坚定,也放手不管,自己蹲在马车上闭目养神。

  由于众心一致,终于发挥创造力,巧妙地在山区中甩开了楚军的追击,安全逃离沛县。

  接着还有件麻烦事,那便是要逃到那里去呢?仓皇中携带的粮食不多,而且连日奔波,大家也需要休息,如何找个安全的补给地方呢?

  睡一觉起来,精神好多了,当夏侯婴提出这个问题时,刘邦思考了半刻后回答:“我们到下邑去吧!”

  下邑在江苏砀山东北,属魏国管辖,目前是由吕氏的哥哥周吕侯吕泽镇守。由于下邑是以前日公的大本营,人脉关系良好,吕泽在这次大败后或许还能掌握情况。

  如果项羽知道刘邦在下邑,下邑大概不用几天必被攻破,所以这个行动要非常地秘密。

  吕泽只有1000多名士兵,也就是小得不起眼,或许项羽反而不会去注意这块地方。

  夏侯婴颇了解刘邦的想法,所以便全心设法由小道进入下邑。

  这段期间,原投入汉阵营的诸侯纷纷反叛,魏、赵等均投降楚军,连关中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也逃亡加入楚军行列。

  最不幸的是审食其带着吕氏、刘公寻求跟刘邦会合时,却在途中为楚军所擒,项羽于是下令将他们监禁在军营中以为人质。

  最让刘邦高兴的是在下邑碰上了张良,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下邑是最危险也最安全的地方。

  最危险是因为这里根本不堪一击。

  最安全是因为这里的人民忠诚度最高,消息不易走露。

  有了张良,大概便知道怎么重新再出发了,刘邦为此放心了不少。

  根据张良的情报,韩信的本部尚坚守在睢水之南牵制住不少楚军,很多流失的军团也已慢慢在那里集结,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把军团将领秘密地召到下邑来共商大事。

  吕泽的行政能力很强,保密工夫作得很好,刘邦的踪迹一直没有被楚军发现。

  当然,这段期间项羽的注意力也无法完全放在刘邦身上。因为齐国的楚军显然敌不过田横的游击战,项羽南回后,田横又收复了三齐,所以项羽必须重新整编楚军阵营以面对新的局势,搜捕刘邦的动作也迟缓了下来。

  刘邦也因而可以稍喘一口气,静下来规划重新出发的策略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体认自然的“道”,稳重和清静最为重要,轻浮和急躁将与“道”相背而驰,终至失败。辎重或许是累赘,但体道的圣人永远愿意在人生的旅途上,去面对这些生命的责任。荣显和燕食,不企求也不拒绝,处之泰然,不受引诱,唯有能够清静和稳重的人,才能扛得起生命的责任。何况是一个万乘的君王,多少人的生命和幸福都受到其影响,怎可轻浮和急躁呢?轻浮时便无稳重,急躁时绝不能清静。

  时机固然重要,但急着成功,经常都会隐藏莫大的危机。输赢相间,福祸相依,失败因为成功之母,成功也常是失败之母,这是事实的现象,一种自然的“道”。

  暗渡陈仓、占有关中时,刘邦已奠下进入中原的基础,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好好体察一下自己的处境,比较一下自己和项羽的实力,仔细分析了解下一步是什么?

  但成功会引发急躁和轻浮,其实不只刘邦,相信日后被称为兴汉三杰的张良、韩信、萧何,心里同样也有乘项羽不在彭城的投机取胜想法。

  像滚雪球式膨胀的联盟势力,相信负责企划的张良、领导的韩信和补给的萧何一定可以体会其中的危险和困难,但他们一样急着求胜,而让这群乌合之众在内部整合工作都未有基本的实力前,便进入争夺天下的战争上。

  决胜的关键在军队。拿破仑征俄时,俄罗斯名将库图索夫宁可放弃莫斯科也不愿使军队受到重创,因为唯有保存实力,日后才有反攻和胜利的希望。

  项羽的主力仍然完整,除非攻陷彭城能使楚军士气崩溃,否则占领和劫夺只会造成己方军纪的崩溃。在面对复仇意志高昂的敌军时,那是非彻底崩溃不可的。

  输赢间的钟摆理论(输者常能转为赢,赢者在下次的机会常输,台湾的两党选举命运,这几乎成了公式),其实并非宿命,主要的关系仍在于人事。

  ◎第三章 卷土重来

  〖于是汉军在荣阳建立坚固基地,又筑甬道将敖仓和荣阳接连,派军坚守,并利用黄河运输而完全掌有敖仓一带的粮食,准备和楚军作长期抗战。〗

  §张良规划,突破困境

  从大赢到大输,刘邦对自己和项羽对抗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硬碰硬的战争,我绝对不是他的对手。”

  但刘邦倒不认为自己是命定中的输家,他一向对自己的异相深为自信。不论有多困难,鸿运自然出现,这个信念使刘邦成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者。

  他关心的是怎么样才能转败为赢。

  韩信在睢水南岸的临时阵营已相当稳定,不少流散的军团也纷纷向韩信报到,使彭城之战的损伤影响减到最少。

  虽然诸侯尽叛,但直属军和关中军的主力仍算完整,刘邦相信这便是自己特别的幸运。

  他遂在下邑苦思突破现况的方法。

  有天,他秘密召见大臣和军团将领表示:“我愿意放弃函谷关以东的统治权,让给肯和我合作共同来对抗项羽的人,你们认为有谁可以成为我们的重要伙伴呢?”

  这便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阵营以联盟方式与人共分天下的基本策略。

  由于项羽一向对有功者忌之,不愿给予奖赏,刘邦这个分享天下的气度和政策,正是和项羽斗争最有利的武器。

  智囊张良提议三个重要人物。

  “可以有效地协助我们对抗项羽的有三个人。第一位是九江王英布,乃项羽以外楚国首席猛将,在灭秦战役中曾多次出任先锋大将,出生入死,功劳卓越。所以他对只得到九江王之位,心里非常不满,和项羽间已出现严重貌合神离的现象。

  “第二位是游击王彭越,他的出身低,是以和项羽一向格格不入。分封时他和田荣一样遭到刻意贬低,所以不久便加入齐国反叛阵营,目前已掌有大部分梁地。

  “大王可速派急使和这两人结盟,便足以让项羽伤脑筋了。至于大王阵营中只有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宜让他独立掌握一个军团,以和汉军互为犄角。

  “若大王想和他人分享天下,可联合这三个人,便足以击破项羽了。”

  由张良的口气中,韩信必定未参加这次会议,或许他正在睢水南岸独挡楚军的压力,好坏让项羽疏忽了东北方向的下邑。

  韩信怎么安排与授权,总算是内部事,较容易解决。

  彭越交情虽不深,但和刘邦倒颇意气相投,只要条件付得高,也还不太困难。

  英布虽和项羽有不愉快,但到底仍是楚营首席大将,要游说他可能得有很大的胆量和技巧。

  但张良的分析却也有他的道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