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孔子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二 | |
|
|
疑辨十六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今按:蔡尚在陈之南,孔子先是未尝至蔡,此谓孔子迁于蔡三岁,或是蔡迁于州来三岁之误。蔡昭侯迁州来在鲁哀二年,吴伐陈在鲁哀六年,中间适越三岁。其时蔡事吴,陈事楚,相与为敌。蔡迁州来,与陈已远,乌得有陈蔡大夫合谋围孔子之事? 前人辨此者已多,惟谓绝粮在吴伐陈、楚救陈之岁则是。 疑辨十七 孔子世家又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令尹子西曰: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昭王乃止。”孔子绝粮非受兵围,已辨如前。楚昭王近在陈之城父,果迎孔子,信宿可以相见,孔子又何为使子贡至楚?鲁哀之六年,楚昭王在城父,救陈战吴,卒于军中,其事详载于左传,其时决不似有议封孔子之事。且议封,仅当计社数,不当云社地几百里。 若计也,亦断无骤封以七百里之巨。惟谓孔子当时有意至楚则是。 八、孔子至蔡 《史记·孔子世家》: 齐景公卒。明年,孔子自蔡如叶。 齐景公卒岁为鲁哀公之五年。明年,即鲁哀公六年,孔子自陈至蔡。此乃旧时蔡国故地,乃负函之蔡,今属楚,楚臣叶公诸梁居之。此年孔子至负函见叶公。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十三) 孔子至齐,齐景公问以政。其来蔡,叶公问以政。 在卫,不见有卫灵公问政之记载,惟问以兵陈之事,而孔子遂行。在陈亦有三年之久,并仕为臣,亦不见陈侯有所问。初与叶公相见,叶公即虚衷问政,此见叶公诚楚之贤臣。据左传:楚迁许于叶。又迁城父,迁析,而叶遂为楚方城外重地。鲁哀公二年,蔡避楚迁州来。六年,楚遂招致蔡之遗民未迁者为置新邑于负函,叶公诸梁主其事而兼治之。孔子见叶公,告以为政必近悦而远来。盖其时楚方务远略,而叶公负其北门面向诸夏之重任。如许如蔡,皆诸夏遗民,今皆归叶公所治,故孔子告以当先务求此辈近民之悦也。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十三) 当孔子之世,齐晋霸业已衰,楚与中原诸夏往复频繁,已与昔之以蛮夷自处者远别。然当时南北文化歧见,尚有芥蒂。叶公之意,殆自负以为南方风气人物并不下于北方,故特有此问。亦见叶公心胸实自在卫灵公陈公等诸人之上。而孔子之答,则大道与俗见之相判自显。此乃一时率尔触发,然遂永为千古大训。 可见凡孔子行迹所至,偶所亲即,其光风之所熏灼,精神之所影响,实有其永不昧灭者。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凡孔子行迹所至,实已是孔子之行道所至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七) 此章不审与叶公问政章之先后。推测言之,孔子至蔡,叶公必敬礼相迎,其问政当在前。叶公之于孔子,即知慕重,但不能真识孔子之为人,故又私问于子路。然大圣人学养所至,有非他人之言辞所能形容者。且孔子远来楚邦,双方情意未洽,子路骤不得叶公问意所在,故遂避之不答。及其告孔子,孔子则谓当仅告以一己平日之为人。而孔子之自道其为人,则切实平近之至,实只告之以一己之性情而止。鲁哀公六年,孔子已年六十有三,而仅曰老之将至,又曰不知老之将至,则孔子当时殆可谓实无丝毫老意入其心中。而此数年来,去卫过宋,去陈来蔡,所如不合,饥因频仍。若以言忧,忧亦可知。乃孔子胸中常若有一腔乐气盘旋,不觉有所谓忧者。其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实已道出了其毕生志学好学,遑遑汲汲,志道乐道,矻矻孳孳,一番诚挚追求永无懈怠之心情。 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其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