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康熙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四 | |
|
|
康熙帝对督抚与部院堂官营求结纳,分树门户,处理政务放弃原则的弊端深恶痛绝。如山西巡抚穆尔赛,贪酷至极,罪恶昭著。当康熙向大学士、九卿等询问此人为官称职与否,满族大学士勒德洪等,竟不据实陈奏,企图包庇。康熙帝震怒,将勒德洪等各降两级,满族九卿科尔坤等各降三级,穆尔赛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康熙还发现,“河工诸臣,一有冲决,但思获利,迟至数年,徒费钱粮,河上毫无裨益”,他认为问题的根子在工部。他亲自主持,经数年清查,终于查实了工部从尚书、侍郎以至分司官员,组成了一个大贪污集团。他分别给予惩处。康熙也从中进一步看到了察治部院大员的重要性。他对满尚书、侍郎等说:“天下之民所倚依为生者守令也。守令之贤否系于藩(布政使)臬(按察史),藩臬之贤否系于督抚,督抚又视乎部院大臣而行。部院大臣所行果正,则外自督抚而下,至于守令,自为良吏矣。” 所以康熙于四十二年正月,第四次南巡途经济南,参观趵突泉,书写匾额“源清流洁”四字。他将“源清流洁”的思想用于吏治,把严格约束和考察高级官员作为吏治之第一要务是英明的。因为高级官吏身居要职,直接影响下级官吏,或带出一批清廉贤吏,或养成一群庸劣、枉法之徒。他们还左右重大朝政,包括财政、人事、决策、立法等,决定着国家能否按正确制度行事,可谓事关重大。 康熙帝十分重视察吏,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与制度。康熙通过职能部门考察官员,仍使用明代的办法:京察、大计和军政等。京察就是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大计是考察外官,三年一次;军政是考察武官,五年一次。到时由在京衙门三品以上堂官,地方督抚及提督、总兵自陈功过,吏部、都察院开列事实具奏候旨。其下属官员分别由京堂、督抚、提督填注考核评语,选册开送吏部、都察院。上述被考核官员,凡清廉自守者被荐举任用,贪酷不谨慎者给予论劾,然后分别按级升赏、降革。康熙在利用这些旧制时不墨守成规,于大计、军政之外,另行“两年举劾”制度,由军政长官举劾属下功过,分别奖惩。因为京察间隔时间太长,康熙就传谕各衙门堂官,对属下随时甄别、指参,以示劝惩。另外,康熙还主要通过亲察与密奏,考核奖惩官员。 亲察,即皇帝亲自接触官员进行考察。在京各部院衙门官员中,“有虚糜俸禄懒惰不上衙者,有老疾孱弱不能任事者”,有逃避苦差装假称病者,正在学习中的庶吉士,也遽回本籍,至三年考核将近又来考试。针对这些情况,康熙提出建立注册考核制度,规定部院官员因病因事不上衙门者,均需注册,“以凭分别勤惰”。通过注册,康熙帝掌握了官员的出勤情况。五十三年二月,翰林等官告假者达三分之二,康熙据此决定:“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教习进士,并科道官员,有告病回籍者,悉令休致”,解职回家。 总督、巡抚及各省其他文武大吏离京赴任前,向皇帝陛辞,康熙有针对性地同他们研讨问题,提出要求,做初步的考察。如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漕运总督徐旭龄陛辞,研究了禁陋规、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整理官吏队伍等问题。康熙知道徐旭龄任山东巡抚居官清慎,鉴于前任漕运总督俱不称职,所以将他升任此职,对他说:“源洁则流清。尔为大吏,务正己率属,官吏自不为奸。”徐旭龄感激皇帝知遇之恩,提出一套禁陋规、节省支出的计划。康熙表示赞成和支持。康熙还同即将赴任的广东提督许贞研究缉捕广东盗贼问题。许贞报告了自己缉捕盗贼的方案,康熙听了十分满意。地方官赴任之后,康熙仍不时召回接见,对地方情形和兵民生计问题当面咨询。 康熙帝还通过亲阅题疏考察官员。如原任偏沅巡抚韩世琦,奉命采办楠木,借口四川酉阳土产楠木合适,请令四川督抚办理;等将其改任四川巡抚时,又奏称酉阳楠木因路途遥远不便察看,请求行文湖广督抚就近察看。康熙帝从中看出他“前后题疏,参差不合”,令吏部严加议处,将其革职。康熙帝亲阅刑部秋审重囚档案,发现九卿“阅视数月,其字句错误处并未看出一二”;刑部刊此档案“先不详审,殊属不合”。此类文书关系人命,康熙认为一字一句的错误均不能容忍,所以令都察院“严察议处”。另外,凡专务逢迎、以谬言相奏、冗长浮泛之类的奏章,康熙帝都要一一指出,令其改正。 康熙帝出巡时,都要亲自考察官员。他执政期间,曾南巡苏州、杭州,东巡盛京(沈阳)、吉林,西巡宁夏、山陕,北巡塞外蒙古,他还经常巡视北京周围地方,每次出巡各有视河、谒陵、狩猎等具体目的,但每次都把周览民情、察访吏治作为一贯的任务。八年二月,康熙帝巡行北京附近,发现通州知州欧阳世逢、州同李正杰,庸劣无才,副将唐文耀不娴武事,将他们俱行革职,并追究直隶督抚不早行参奏的责任。 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第一次南巡,驻江苏宿迁,发现漕运总督邵甘问题严重,将其撤职,令随旗行走。 二十八年正月初八至三月十九日,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返京第二天,便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任免了一批高级官吏。出巡察吏与察访民情相结合,往往能访得实情,康熙帝曾深有体会地说:“凡居官贤否,惟舆论不爽。 果其贤也,问之于民,民自极口颂之;如其不贤,问之于民,民必含糊应之。官之贤否,于此立辨。” 康熙还通过亲信密奏考察官员。康熙帝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把密折视为特别耳目,亲自审批。他认为密奏有约束官吏的作用:“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惧修省矣”。有些通过其他途径难以查清的问题,经密奏得以弄清楚。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