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康熙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三


  清军的布阵战术大显神威。这次战斗战果辉煌,共计烧毁、击沉郑军大炮船、火鸟船等各类船150只,缴获鸟船等各类船35只,烧杀敌将军、提督、总兵、副将等高级将领47员,游击以下一般将领300余员,焚杀及溺死敌兵计112万余人。郑氏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刘国轩见力不能支,率残部乘船北向吼门逃回台湾。防守娘妈宫炮城的郑氏将军杨德等,见孤岛无援,便卸甲弃戈,出海请降。施琅又遣人持令箭分别招抚各岛屿的官兵,令其剃发,造报名册。共招降官员165人,士兵4853名,因此,澎湖等36岛屿皆被攻克。清军方面连日海战,水陆军兵牺牲329名,负伤1800余名。

  施琅于六月二十六日上疏报捷。闰六月十八日,康熙接到施琅奏疏非常高兴,立即召学士将这一喜讯告知八旗诸王大臣、侍卫各官。二十九日降旨嘉奖。

  澎湖激战,全歼郑军主力,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郑克爽见已势穷力竭,于六七月间遣使到施琅军前求和。康熙帝及时发布谕旨,通过姚启圣、施琅转达给郑克爽,希望其认清局势,“审图顺逆,善计保全”,率众来归。如果这样,康熙保证“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而且要“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康熙帝谕旨,打消了郑氏的疑虑。

  施琅于八月十一日率官兵从澎湖前往台湾受降。

  郑克爽闻讯,于十三日差礼官郑斌,暨父老彩旗鼓乐,坐小船出鹿耳门迎接,引渡进港;并亲率刘国轩、冯锡范等重要文武官员并番民,列队恭迎王师,然后会见于天妃宫。十八日,郑克爽等剃发,施琅当众宣读皇帝赦诏。郑克爽等遥向北京叩头谢恩。从此,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与大陆重新统一。

  捷报陆续传到北京,康熙帝精神异常振奋。他接到施琅所上《恭报台湾就抚疏》,正值中秋佳节,因而以《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为题,赋诗庆贺。诗中写道: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光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报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二月,郑克爽等奉旨晋京,康熙肯定郑克爽等“纳土归诚”之功,授郑克爽公衔,授刘国轩、冯锡范伯衔,俱隶属上三旗汉军,并命户部分别“拨给房屋田地”。其他投诚武职1600多人,文职400多人,兵4万余人,也都得到妥善安置。

  台湾统一于清朝之后,诸大臣对台湾的弃守问题又发生意见分歧。有人以“台湾孤悬海外”为由,主张“迁其人,弃其地”,而专守澎湖,放弃台湾。借口怕发生新的分裂割据局面,企图将台湾拱手奉给荷兰。康熙帝果断作出决定,同意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等三县,隶属于福建省。

  在清政府统一管辖下,在台湾驻兵8000,澎湖驻兵2000,以巩固对台湾的统治。

  政治上的统一为台湾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统一之初,台湾地多人少,康熙采纳兴化总兵吴英的建议,在驻台士兵中试行屯戍法,“半为镇守,半为屯田”。屯田者,每兵给田三十亩,耕牛一头,教以耕种,农闲操练,使“兵有恒产,饷可省半”。

  后来,福建沿海之民大量流入台湾,垦殖土地。伴随土地的开发,台湾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同时推动了甘蔗种植和制糖业的发展。台湾统一于清朝之后,其文化教育事业也比郑氏统治时有了进一步发展。统一后,迎来了台湾发展的新时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