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康熙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八 | |
|
|
吴三桂没有想到皇帝真会同意他的请求,像输了钱的赌徒,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朝廷。他换上了明朝孝服,把军队带到了永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当众跪下,一边拿酒浇地,一边磕头如捣蒜,嚎啕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他这一哭,把军士们的眼泪也引了出来,全军上下一片哀声。 吴三桂过去亲自率兵绞杀了永历帝父子,现在却又来假惺惺地哭陵,实际是为了试探军心。他见军士们也跟着大哭,觉得人心是向着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兴。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集合藩下官兵,当场杀害拒绝从叛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扣留朝廷使臣折尔肯、傅达礼,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以次年为周王元年,标榜兴复明室,起兵反清。 吴三桂在《反清檄文》中编造了一个“寄命托孤”的故事,欺世盗名。其实吴三桂身旁从来就不曾有过明先皇的朱三太子,第二年元旦也未“恭登大宝”,他的所谓借兵复仇、兴复明室的谎言不攻自破。 吴三桂依仗军事实力,于起兵前后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台湾郑经及贵州、四川、湖广、陕西等地“官吏旧相识者,要约党附发兵”。于是,明朝降清的武将构成了这次叛乱的主力。据统计,参与叛乱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26名,其中明朝降清的武将就达20名。另外,吴三桂煽动征集了云、贵各少数民族兵数万,加上清朝入关后忙于征战,某些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被叛乱者利用,也壮大了反清势力。因此,吴三桂发难之后,来势凶猛,驻守在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汉族军阀纷纷攻城掠地,响应吴三桂。吴三桂一路顺风,没有经过多少战斗,就到达了湖南。只用了几个月的功夫,就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南方六省。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反叛的详情奏疏到北京。消息传来,举朝震惊。尽管吴三桂的叛乱不是一时一事酿成的,但是撤藩是导火线,人们的视线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对撤藩问题的争议上。一些过去反对撤藩的大臣对康熙帝说,先杀掉那些主张撤藩的大臣,才能使吴三桂息兵。康熙帝十分冷静,断然否决了这种意见,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他坚决反对重蹈西汉初年景帝杀晁错的覆辙,保护主张撤藩者。 诸臣对此“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 康熙帝决定派兵征剿吴三桂,平定叛乱,但是在如何派兵平叛上存在意见分歧。有的担心军需浩繁,不胜负担,主张就近调兵御守,反对自京发兵。有的说不要劳师远征,待叛贼到来,再出兵反击,可以“以逸代劳”。户部尚书米思翰认为:“贼势猖獗,非绿旗兵所能制,宜以八旗劲旅会剿。军需内外协济,足支十年,可无他虑。”康熙帝最后决定派遣八旗劲旅平定叛乱。 当时,吴三桂叛军的主要进攻路线有两个方面,一是进攻长沙,掠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各地,准备同其他二藩势力连通一气。二是进攻四川、陕西以威胁北京。康熙帝根据这种形势亲自调兵遣将,部署战斗。他力图将战事控制在云南、贵州、湖广三省之内。他针对荆州(今湖北江陵)是咽喉要地,关系最重,首先派前锋统领硕岱率军进驻荆州,以固军民之心,并进据常德(今湖南常德),以遏制叛军。接着命西安将军瓦尔喀悉领骑士,疾速开赴四川,坚守自滇入川险隘之地,待大军进剿云南时,与提督配合,相机进讨。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康熙及时下令停撤耿、尚二藩,召回梁清标和陈一炳。 康熙帝考虑到大兵进征楚蜀,援兵从京发遣难以及时赶到,且致士马疲劳,以山东兖州地近江南、江西、湖广,山西太原地近陕西、四川,均属东西孔道,便命令副都统马哈达领兵驻兖州,扩尔坤领兵驻太原,“秣马以待,所在有警,便即时调遣”。后来又考虑到从兖州支援湖广路途遥远,又在河南府设立了新的中转站,命副都统塞格等率兵驻守。 康熙帝为了及时了解前线军情,建立了一个直属自己领导、高效率的通讯系统,命兵部在原有的驿站之外,每400里设一站,以快速邮传消息。甘肃西边5000余里,九日可到;荆州、西安五日可到;浙江四日可到,保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路战况,尽快采取对策。吴三桂最初轻视康熙,以为年方幼稚,怎能理军?当他听说康熙驿报神速,机谋深远,仰天叹服说:“休矣,未可与争也。” 军事部署稍就绪,康熙即于十二月二十七日颁发了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诏书,声讨吴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布削其亲王爵位,表示以武力平定叛乱的决心。诏书训谕云、贵两省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各宜安分自保,无听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诲罪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至尔等父兄子弟亲族人等,现在直隶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谕旨,俱令各安职业,并不株连,尔等勿怀疑虑。其有能擒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以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 平叛斗争并非一帆风顺,曾出现过几次大的起伏。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