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王尔烈全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五七 | |
|
|
同年三月下旬,王尔烈向友人发出了《游千山约》: 文章跌宕,昔人采五岳之奇,秀色峻嶒,吾地有千山之胜。春深游屐,与花鸟而偕来;暇日诗情,为林泉以勾引。爱谋夙好,共协衷怀,幸藉名区,一新耳目。敬启诸公,约于孟夏之初,乘此清和之候,同循绣陌。先觅龙泉,旧日所曾游。当更识庐山真面,良辰不可负。何独让灵运幽襟,行乐贵于及时。游山亦且有道,是行也。择老成为领袖(以王君润溥主持游事),以免纷歧;以真率为规条,不分宾主。盘餐唯资果腹,何事珍羞壶觞,尤可畅怀。宁居斗石,屏管弦之嘈杂,静听禽韵泉声,息杖履于朝昏,不废诗牌棋石,次第而历诸寺,乐则不疲。从容以尽所长,奇则不厌。期自甲而至癸,观亦可以止矣。人由少以及多,乐不若与众焉。若仆者,人居臬座,亦思石上谈经;暂别鸳联,且鱼松间喝道。讵无心以出岫,窃有意于学山。九百九十九峰,本不满千峰之数(黄裳《读冯律天千山游记》书后:千山者,奇峭插天,青嶂壁立,共九百九十九锋,以其近千,故名千山云);三百六旬六日,何妨偷旬日之闲。下箸常惜万钱,且作买山费(每人游费十千文);探怀犹有,尺锦足为览胜之资。愿附骥尾,以相从聊,假霜毫以共白。丁酉三月。瑶峰尔烈启。 关于王尔烈携友游千山事,在其《同游诗小序》中,亦有明确记载: 四月四日,蓬莱王君润溥、迁安徐君淳叟,济南李君龙文、同郡杨君群实、赵君文源、石君瑞昌、金君灿章,及吾家杏村叔、穆斋兄,皆如约而集,唯敬哉。刘君已有成约,既而以家事不果来;戴君毷东,以有职守而未预。余乃偕诸君及翰、鳌二子少长,共十二人。出城南,车骑迤逶,由隆阜岭至七岭,午餐于旅舍,日夕至龙泉寺,择西阁为栖止之所。自龙泉,次及祖越寺、普安观、南泉庵,凡游,四月初九日,由西岭策杖徒步过桥,至香岩寺,车从皆转自七岭道,双峰亦至焉。留三日,将遂至大安不果。十二日,由双峰以归。凡得诗若干首,同游者亦各有作,并录之,以志一时之兴。将归时,龙泉僧,以纸索书众,以为门联,以纪游,乃拟联句,并牓字,附记于后。 王尔烈诸人游千山,是从四月初四日开始的。这天,他们在旅游中经历了一个美妙的插曲,那就是由祖越寺,经无量观,从龙泉寺后峰返回驻地西阁。 祖越寺,最初建于唐朝,当时建筑格局甚恢宏,是后来的数倍大。金、元时期,山洪暴发,寺庙被毁。明代移于现址建寺。清乾隆、道光、光绪年曾多有重修和整饰。有建筑七幢,正殿为释迦殿,东侧为胡仙堂和客室;正殿阶下为东西两殿,南有钟楼、鼓楼,亦东西对称。正殿正对寺门。门外有一堵石墙,长一百五十丈,蜿蜒起伏,甚为隆阔。祖城寺石墙前,有一悬崖,陡峭如前,平明如壁。崖前有一天然平坦台阶,可供游人休息。此地称“独镇群岳”。 王尔烈偕众旅来到这里,眼望巍巍石壁,想祖越寺的古老,千山风光的奇秀,游旅们都各有所思。王尔烈望了一会儿后,说道:“这道悬崖石壁,是个很好的摩崖之处。若在此处留诗,他年后有可能被镌刻于石壁上,那样可就成了遗传千古的纪念直隶迁安学者徐淳叟看了看,说道:“你看,这块石壁上已刻有‘独镇群岳’、‘含泽宣气’,从那些已经有些模糊的题字迹上,还可以看出是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一巡辽侍御所题,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了。当时他题写此字时,可能还没有想到今日,然而毕竟是留下了纪念。” 山东蓬莱学友王润溥看了王尔烈一眼,说道:“尔烈兄,你是当今旷世才子,诗文独压京师,书法堪称辽阳第一,又是本朝科名最高者,自当是有诗留下才好。” 他人也都众声附和。 王尔烈见势,觉得也是。若题留些诗作,也不枉此时来千山游览一回了。于是他当即吟哦出七律三首,待回到住处西阁时,遂写于纸上,留给龙泉寺方丈元空法师。没想,若干年后,果有人将此诗镌刻于石崖之上。并以此引为胜景,其处称“石屏峰”景点。 王尔烈的这三首诗是: 《祖越寺》 峰外奇峰松上松,仙踪应向此间逢。 穿林风劲来香象,护洞云深卧蛰龙。 玉匣流传黄帝事,青城作佛丈人封。 昔人自有看山眼,五岳何难一腹容。 《龙泉寺》 鸟引花迎到寺门,翠屏环拥绀宫尊。 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 绝壁时悬云外屋,怪松皆走石间根。 来游定向西堂宿,琼岛虚舟惬梦魂。 《来鹤亭》 襄平城郭近山垠,丁令威来华表存。 五刹不闻留姓字,千年何处觅儿孙。 灵波渺渺云烟幻,僧塔累累草木繁。 谁共青山不生灭,鹤来应为问真源。 如果说,祖越寺是千山诸寺之祖;那么,无量观当是千山诸观之首。 出祖城寺再向上,便是无量观。 无量观,亦称无梁观,开山祖师为刘太琳。刘太琳,直隶永平府人,崇祯元年(1628年)生,于本溪铁刹山出家,拜郭真人为师,康熙六年(1667年)来千山,并开始营造无量观。无量观之祖师塔,即他羽化后的墓塔。 无量观,原分下下两院,上院即无量观,下院叫玄贞观。时道院有规定,凡来道观未满三年者,并未得到道士称号,不能住上院,只能在下院劳动。无量观,有三官殿、老君殿、观音阁、玉皇阁等建筑,并有罗汉洞、拴马石、太极石、无根石、振衣冈诸名胜。 罗汉洞,早在唐代即有人发现此洞。明代辽东苑马寺卿张鏊在诗中称该洞为“古罗汉洞”。洞内塑罗汉像两排,共十八尊。石壁上题有“释道同源”四字。原来,佛、道两家供奉不一、十八罗汉为佛家供奉,真武大帝为道家供奉,而罗汉洞正位则供奉真武大帝。两家神像塑于一洞,供奉一起,成为世间少有奇闻。故有人作诗质疑:“释道环居一洞中,花开花落几春风。牟尼莫谩玄真问,贝叫黄庭解不同。”那么,是谁将真武大帝塑于洞中?刘太琳。他入千山筑无量观后,感到洞里供奉佛家罗汉有失大雅,想要搬除,又碍于舆论,遂采取一折衷办法,将洞的正位观音菩萨像扒掉,改塑真武大帝,变成道居正位,佛列两旁,并题“释道同源”,以圆其说。洞外有一联,云:“卅六洞天仙世界,五千道德古文章”。 拴马石,置无量观正殿石阶小路旁,呈上尖下宽,顶有三寸见方石孔一个,为古人游千山时的拴马之处。行人至此,因山势陡峭,马不能上,行人只好徒步而上了。拴马石石孔周围,有被绳索磨过的痕迹,依稀可见。 太极石,置无量观与祖越寺交界的山梁上,为一块巨石,上刻有“太极石”三字,字面倒悬,传说此石六十年一翻身,其实为山洪冲击所致。 无根石,在罗汉洞顶上,高约丈余,阔约八尺,形若演杂耍人头顶的罐子,凌空欲翘,并无根基,然又不能动,故以“无根石”称之。 振衣冈,传说为唐王李世民带兵打仗过此振衣抖袍处。石上刻有“振衣冈”三字,题款为“明隆庆四年浙江人向程书”。 更有“可怜松”者,生于无量观正门西侧悬崖绝壁上,遇风摇摇,弱不禁风,令人怜悯,故以此称之。它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弱中含强,故亦有诗赞道:“莫把岩松号可怜,空山涵养已多年。频看乔木摧斤斧,是彼果成地上仙。”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