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海瑞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九


  §四、危言

  §备棺上疏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十月的一天,海瑞吩咐家人出去买一口寿材,家人办妥后,海瑞让他们把这口棺材放在中堂,徐徐说出自己的打算。海瑞告诉他们说:“我准备进宫去向皇帝上奏,这个奏折是批评皇帝的,皇帝肯定会生气,我的命估计是保不住了,故此早作准备。”海瑞让大家都整理一下自己的东西,好自为知,各奔东西。他则直接到通政司(专管接收奏章向皇帝呈送的机构)递交奏折去了。

  海瑞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调到北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户部按行政管理的区划分设管理机构,云南司是管理相应区域的税收工作的)。

  他所做的这个官,级别不高(正六品官),实际工作很少,基本工作是检查地方上报的税收工作情况。司里的大政方针有堂官、沿书、侍郎,技术上的细节有下面的官吏。海瑞过去没有做过这个方面的工作,不太了解有关情况,更显得有些插不上手,无所事事。

  他所要做的,只是每日点个卯划个到,日子显得非常轻闲。

  海瑞被调到京城是因为他作出了成绩。他在淳安、兴国的政绩显著,经济发展很快,社会也比较稳定,受到人们的赞扬。何况,在淳安、在兴国,他都坚决地抵制了势头很盛的不正之风。他怒责胡公子,巧挡鄢懋林,再抓张豹、张魁,充分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他所得罪的,都是严蒿线上的人。严蒿既倒,人们当然会对反严英雄多加重视。所以,提职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海瑞所追求的理想,是革除一切不合理的事物。与不正之风斗争时,他从不顾及斗争对象的背景。不管是哪条线上的人,涉及哪个方面的关系,只要犯到海瑞手里,海瑞都会不留情地揭露。这种刚硬有余而柔性不足的性格,使朝廷里的许多人打心眼儿里害怕。

  既要安排,体现皇恩浩荡,又不能给自己套上个枷锁,惹出太多麻烦,这就是宫廷官员安排海瑞职务时的心理。当这么个没有实权的主事,其实是官场争斗的微妙结局。

  但海瑞闲不住。他利用这个机会,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了解政府工作的各项程序及其中的奥妙。实际情况使他感到极为吃惊,政纲松弛,腐败横行,冗员充斥,效率低下,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朝廷的问题已经成堆,可皇帝还自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皇帝多年被谀臣包围,却认为自己圣明如尧舜。海瑞深感需要大力进行整肃,但是皇帝长期不与众大臣见面,自己有满肚子的建议和想法也没有办法向皇帝反映。

  海瑞心急火燎,实在按捺不住忧国忧民的心情,总想找一个办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帝。

  嘉靖皇帝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虽然刚即位时,曾有过“言路大开”的局面,但很快,他就“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徽矣”,把掌管征求意见事务的官都给撤了,根本不打算再听什么不同意见了。以后,他时不时当庭杖责那些发牢骚、提意见的官员,即使事主是原来比较信任的人,仍不放过,大家都感到皇帝“恩威不测”。不单是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对所有敢于批评的官员严加惩罚。严蒿专权时,众人不满,多次有人向皇帝提交奏折,要求罢免严蒿。但皇帝相信严蒿,先后有16位地位显赫的将臣因劾严蒿而被杀被贬。严蒿被罢官后,皇帝丝毫没有改正缺点的意思。海瑞写一个奏折批评皇帝,当然是冒了死罪。但海瑞置生死于度外,写下著名的《平安疏》,冒死向皇帝上疏。这就是著名的海瑞备棺上疏的故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