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白居易 >  上一页    下一页
三四


  白居易这时的诗,清静闲适中浸透了凄风苦雨。

  他孤独,他烦闷,他懊恼!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没有忘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

  会昌三年,以石雄代李彦佐为晋绛行营节度使。

  石雄,刘沔之将,守边疆,引兵战乌岭,破五寨,痛击回鹘的侵扰,并迎太和公主归朝。这是在边境立功的大事,这时白居易年已七十有三,还很关心国家大事,写了如下一首诗:

  河阳石尚书,破回鹘,迎贵主过上党,射鹭鸶,绘画为图,偎蒙见示,称叹不足,以诗美之。

  塞北虏郊随手破,山东贼垒掉鞭收。
  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八潞州。
  剑拔青鳞蛇尾活,弦抨赤羽火星流。
  须知鸟目犹难漏,纵有天狼岂足忧。
  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他时麟阁图勋业,更舍何人居上头。

  从这样的作品,以看出白居易到了晚年还有歌颂边疆立功的壮志。有人以为他年龄一高便万事颓废,其实并不是全面看问题。

  当时在洛阳龙门潭的南面,有一段河滩,礁石连绵,长达十里,叫做“八节滩、九峭石”,来往的船筏,常常在这里撞石遇险。船工们经过这里,总是提心吊胆。为了求得平安,他们不得不赤足裸体,下水推挽。寒冬腊月,也是如此。诗人看到此种情况,内心十分不安,一种揪心的痛苦时时折磨着这年迈的人。

  为了使来往的船只顺利经过此处,更为了那八节滩下的累累白骨,白居易决定开凿险滩,疏通航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为百姓们做一点事。但是此时他已经七十二岁了,由于一生为官清廉,向来没有什么积蓄,家中生活有时甚至困窘到变卖田产来维持。前年元稹家人赠送的润笔巨资,又全部捐出修葺了香山寺。但诗人决心既定,便拄着竹杖,克服一切困难,四处游说。最后终于得到几位僧人的支持和资助。会昌四年(公元844年),险滩终于疏通,使得“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在正式通航的那一天,白居易写了两首《开龙门八节石滩》的诗,刻在河边的一块巨石上,其中一首写道:

  七十三岁旦暮身,誓为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双,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白居易的这一义举,固然是出自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诗人“暗施慈悲与后人”的思想因素。诗人自己也说:“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佛家财。他时相逐西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可见佛家“功德福报”的说教,对诗人是有相当影响的。

  次年三月二十一日,白居易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共七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同宴于履道里家中,号为“七老会”。他们虽然是“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但豪兴犹存,“诗吟两句神还王,酒饮三杯气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到了夏天,又加入了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僧如满,凑成了一幅“九老图”。他们每日饮酒赋诗,高谈阔论。白居易的豪壮气概不减当年,因此留下了《七老会诗》、《九老会诗》等诗篇,成为一段佳话。

  第二年,即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在一场重病之后,终于与世长辞,时年75岁。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松柏常青的龙门琵琶峰下,墓前刻着“唐少傅白公之墓”几个大字。

  诗人生前想着人民,人民怀念着死去的诗人。每当四方游客来此,总要把醇厚芬芳的美酒洒在他的坟头,这在当时叫“酒祭”。所以,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佳话:白居易的坟头,不时还飘散着芬芳的酒香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个皇帝。他自幼好学,擅长工文,累登进士、拔萃、制策三科,初入仕途,任校书郎,晚年以少傅告老还乡,先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在黑暗的官场中,他不为权贵所屈,不受党争之累,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清白。作为言官,他是净臣;作为郡守,他是清官。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著文75卷,诗笔大小共3849首,在诗歌、散文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写作的目的非常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都是为现实的意思。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公认的有杰出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正是由于写作着眼于现实,是为了有补于国计民生,所以白居易的诗歌还具有形式上通俗易懂的特点。唐代的民间文学很发达,他不但不轻视,还加以学习。如他的《新乐府》五十篇,每篇句数、字数都不定,形式自由活泼,这就是向民歌学习的结果。

  在用词上也很少有晦涩难读的字眼,倒是有许多当时的流行口语被吸收了进去。

  白居易的诗内容充实,又明白如话,所以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在社会上流传极广。他的诗歌在当时就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中亚各国。所以,当白居易在洛阳去世的消息传到京都长安时,宣宗帝李忱就曾说过:“文章已满行人耳。”这种情况在历代诗人中是很少见的。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内容上、形式上、风格上和语言上,不仅对当时的诗坛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影响也颇大。他的成就,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诗人中,没有人能超过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他也是第一流的大诗人,可以同屈原、李白、杜甫等并列。

  他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44岁贬江州司马以前,政治上锐意进取;44岁至51岁,即贬官江州到外任郡守以前,政治上处于失望与希望交织之中;51岁出守杭州以后,灰心于政治,流连山水,沉湎于声色,热衷吏隐,栖心释老。白居易从积极于世到消极避世,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表现了封建时代一般正直的知识分子得意时亢奋,失意时消沉的共性,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阶级的局限。

  虽然白居易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失败了,但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成功是巨大的。正因为他“文章已满行人耳”,难怪后人要“一度思飨一怆然”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