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沙场斗兽-隆美尔 >  上一页    下一页
九一


  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敌对双方的示假隐真、角力斗智,是导致战争多偶然性的主要原因。克劳塞维茨指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天地,因为没有一种活动像战争这样从各个方面和偶然性经常接触。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事件的进程。"北非沙漠地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敌对双方机动性强、攻防转换快、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恰如隆美尔自己所说的,"在这里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公开的和无法计算的。"要想不断应付和战胜各种意外事件,指挥官必须具有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洞悉敌情的智力,和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即俗称的眼力、后者即是果断。有些人虽然有看透最复杂问题的极为敏锐的洞察力,也不缺乏承受重担的勇气,但在许多困难的场合却不能当机立断。只有认识到有冒险的必要而决心去冒险,才能产生果断。

  隆美尔初入北非时,兵少将寡、意军士气低落,但当他察觉英军有意避战后,便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果断定下变防御为进攻的决心并取得了胜利。在1941年7月击败英军"战斧作战"行动中,他抓住打乱英军进攻部署的有利时机,果断地把自己的机动部队集中在右翼,以摧枯拉朽的攻势把英军赶到哈勒法亚山口,并几乎切断了英军的退路。在长距离退却途中,他多次迅速定下继续退却的决心。这种果断常常使他在看来胜负难卜时夺取了胜利,在将被全歼时脱离了险境。

  隆美尔是个出色的战术家。在进攻中,他善于集中兵力对敌一翼发起猛攻,突破后迅速卷击,断敌退路,常把对手打得惊慌失措;在追击时迅如疾风,马不停蹄,搞得对手几乎无喘息之机。防御时善于将机动部队和非机动部队适当配置,以非机动部队坚守,以机动部队为预备队,并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以增强防御的稳固性,善于布设地雷带等各种人工障碍。1942年9、10月间他在阿拉曼布设的防线和1944年上半年在法国海岸督建的死亡地带,都足以证明他是防御工程方面的行家里手,曾给对方的进攻造成极大困难。防守反击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当敌人的进攻出现停顿、混乱或衰竭时,他便适时投入预备队进行致命一击,将对手击败。

  1941年的仲夏之战和冬季血战在隆美尔的军事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既要陈兵利埃边界对付英军的进攻,又要围攻托卜鲁克要塞守军,防止两股敌军汇合起来。隆美尔巧妙部署兵力,多次挫败英军在利埃边界发动的进攻和托卜鲁克要塞守军的突围企图。隆美尔退却时迅如狡兔,在敌人张开的铁钳合拢之时,他早已溜之大吉,可谓狡兔三窟。无论在进攻、追击、防御、退却时,隆美尔都善于很好地利用手中的各种武器,精心组织诸兵种之间的密切协同。且有不少独出心裁的发明。他利用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弥补了反坦克炮火力之不足,对敌军坦克造成大量毁伤。隆美尔是玩弄阴谋诡计的老手,灵活地运用疑兵计、示假隐真、声东击西,将对手搞得措手不及,常在傍晚发动进攻,以迫使敌人受阳光照射而刺眼,令车辆扬起滚滚尘埃使敌人难辨虚实。

  隆美尔的指挥特点是经常亲临前线,深入战斗最激烈的部队和地段,跑到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部队和决定性地段的次数最多,而不习惯躲在后方的指挥所里也是避难所里,因此多次遇险,又化险为夷。这种指挥方式与德军自老毛奇以来逐渐形成的"指令式指挥"方式有点背道而驰。"指令式指挥"要求只给下级指挥员下达完成任务的指令,而让指挥员们自己决定完成任务的对策和方法,以便下级指挥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隆美尔亲临前线有时便难于掌握全局,对战术指挥细节的干预也不便于下级指挥员放开手脚。但是另一方面又便于及时掌握情况、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也有利于提高士气。隆美尔又一指挥特点是凶、狠、猛,他容不得部下的疲惫拖拉、迟疑不决和以种种借口违抗命令。那些不能很好执行命令的部下不是被撤职便是被调换。他率领下的部队的确像一支魔鬼之师。他指挥的战役战斗大多数情况都是以寡敌众、以劣对优,却取得了不少的胜利,这与他的将才和指挥特点有很大关系。

  隆美尔的军事才能主要来自平时的学习、陶冶和战时的锻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岁月里,他细心研究各种兵器,担任队职时严格训练部属,担任教官时又细心研究战术理论。隆美尔研究战术理论不是为了坐而论道和卖弄古董,而是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十分重视自己的作战实践,把自己的经验不断升华为某种理论性的东西。这成为隆美尔的一大特点。他把自己的战术讲稿改写成一部生动的战术专著《步兵攻击》,那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对德军战术经验的升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稍有空隙便笔耕不息,很快完成了在法国作战和北非作战的战史稿。这种对实战经验的及时总结十分有助于他迅速增长军事才能。

  他写的对法作战的战史稿还拘泥于战术细节,全然不像出自一位高级将领之手,而稍后写出的北非作战的战史稿不仅条理清晰、说理透彻、叙事明快流畅,而且涉及了与北非作战有关的诸多问题,上了一个明显的台阶。在人类的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实践家常常是拙劣的军事理论家,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又往往因殊少指挥大的战役而显得头重脚轻。能集军事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者为数甚少。隆美尔虽然不是军事理论家,但他把自己的作战经验加以升华,并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是值得赞赏的。实际上,教学相长、笔剑相合成为他不断增长军事才能的途径。隆美尔勤于学习也善于学习,接受和掌握新东西很快。他在担任装甲师指挥官之前几乎没有与坦克打过交道,但很快掌握了坦克的作战性能,并成为出色的装甲铁骑指挥官。

  他原来对沙漠坦克战毫无经验可言,到沙漠后很快了解和掌握了其特点,并取得一连串胜利。隆美尔的军事观念新颖,并能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北非是如此,在准备抗击盟军登陆时也是如此。此时他已看到在盟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再把装甲部队配置在深远后方以便实施机动作战已经行不通了,因而主张将装甲部队配置在靠近海岸的浅纵深内。德军是现代坦克战的始作俑者,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一度春风得意过。要那些指挥官们放弃不久前还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东西绝非易事。隆美尔却率先否定了这些成功的经验。当然,从战后世界军事发展史上看,现代坦克机动作战还远没有过时,隆美尔当时在战术上提出的因应措施仅仅是现代坦克战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的不合谐的插曲。但就当时当地的情况看还是切合实际的举措。

  隆美尔固然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也堪称名将,但绝非常胜将军。不少传记作家把隆美尔与汉尼拔相提并论,那是过誉之词。汉尼拔不仅擅长战术,而且精通战略,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战略之父",而隆美尔却是一个拙劣的战略家。战略家须对较高的国家关系有远大的见解,在这里军事和政治就合二而一,统帅同时就成为政治家;战略家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力和判断力,能迅速抓住影响战争的各种战略要素。不仅指导战争全局的人要如此,而且一个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也必须具备相当的战略素养。隆美尔不具备这样的战略素养,他不懂得根据第三帝国的政治战略决定自己的军事行动。希特勒把北非仅当作一个稳住意大利和牵制英军的次要战区,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对苏战争中。隆美尔却抓住眼前的战机,任意扩大军事行动,这与希特勒的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都是不相吻合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