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沙场斗兽-隆美尔 >  上一页    下一页
七〇


  几天以后,他给露西写信说:“或许我对我们能够坚守阵地所抱的希望不大。很可能正是由于在获得最高指挥权之前,我提出的保留意见造成了这种局面。”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隆美尔当时所不曾料到的。9月12日,希特勒派滑翔机将他的难兄难弟墨索里尼从囚禁地营救出来。随着墨索里尼“政府”复位,隆美尔对意大利人的仇视已降低了价值。他那种不善外交的做法更难使他与墨索里尼的傀儡政府和睦共事。正如陆军人事部长施蒙特在战争日记里写的那样:“不幸的是,陆军元帅隆美尔仍然对非洲的撤退耿耿于怀,委派他担任与意大利毫无牵连的职务,这对他来说更为合适一些。”

  第十七章 重返法国

  隆美尔被调离意大利后,希特勒对怎样安排自己的宣传机器鼓吹出来的神秘元帅颇费思量。他先是让隆美尔B集团军群的参谋班子原封不动,在必要时为他出谋划策。这使隆美尔觉得蒙羞受辱,丢尽了脸面,认为自己被抛弃了。最后足智多谋的约德尔为希特勒解开了这道难题,任命隆美尔彻底检查和加强“大西洋壁垒”的海岸防御工事。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在“狼穴”颁布了正式命令。希特勒之所以选派隆美尔去西线,原因是在纳粹指挥官中唯有隆美尔具有数年与英美军队作战的经验。此外,他也想给隆美尔一个挽回声望的机会。不过当时只说是“研究任务”,并没有明确担任“作战指挥”。

  希特勒在同隆美尔谈话中暗示他,如果西线打起来,他可能担任作战指挥。希特勒这样做大概是怕西线总司令伦斯德起疑心。他事先派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秘密前往西线德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巴黎,向伦斯德担保他可以稳坐总司令的宝座。凯特尔却有些做过了头。他告诉伦斯德,希特勒认为隆美尔不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也不是担任最高司令官的材料,而只是一骁勇精悍的战士。“如果由于健康状况你打算让位的话,元首希望你明白,只有冯·克鲁格陆军元帅才适合做你的继任。”隆美尔对新的任命无疑是高兴的。11月21日他分别向已被希特勒扶为傀儡的墨索里尼和凯塞林辞行,然后回家,决定将露西和曼弗雷德从新维也纳城迁往故乡斯瓦比亚靠近乌尔姆的一座村庄里。在乌尔姆镇的人为他们准备舒适的住宅时,暂居在赫林根附近的寡妇莱宾格夫人的消夏别墅里。12月1日,隆美尔和他的参谋班子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3年末至1944年初,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巨大经济潜力,日益发挥出明显的优势,兵力方面已占据绝对优势,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西战场、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了大战爆发以来三国首脑的第一次国际会晤。会上决定在法国西部登陆的“霸王”战役和进攻法国南部战役将同时于1944年5月发动;斯大林也郑重声明:苏军将在同一时期发动攻势,以阻止德军由东线调往西线。这样,英美部队便由对德国的局部反攻转入全面进攻,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与苏军一起像两支铁臂将法西斯德国活活挟死。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谁最经得起战争,这就得看谁的钱袋最充足,而不在谁的剑最长。意大利已退出了“轴心”同盟,德、日也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原本极端脆弱,加之丧失战领地,减少了对国外人力物力的掠夺,自身资源不足、兵力不济的弱点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

  德军虽然占据着苏联、法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的部分或全部国土,但兵力不足。各被占领国家或地区的广泛的抵抗运动,牵制了大批德军。仅仅为了对付希腊和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德军就不得不在这两国保持总数达61万余人的大军。随着意大利的垮台,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越来越明显地流露出不愿为德国充当马前卒的意向。瑞典、土耳其和西班牙均在修正自己的“中立”政策,其天平在向着不利于德国的方面倾斜。德国虽还保有一定的实力,但已无力扭转战争形势。

  隆美尔对德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也早有所认识。早在1943年5月至7月底,他曾两次坦率地向希特勒指出:德国赢得胜利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第一次是在5月份,隆美尔列举了一些可怕的迹象。他说意大利的崩溃已势在难免,德国海军潜艇每月都要损失30多艘;虽然德国实行战争总动员后军备生产会有所增加,但“我们能够赶上全世界产量的增长吗?”

  隆美尔曾把与希特勒的这次谈话告诉他的儿子。曼弗雷德回忆说,当隆美尔直言相告时,希特勒垂着眼皮听着,突然间他扬起头来说,他也意识到赢得战争的机会已微乎其微,但西方绝不会跟他媾和。7月底当隆美尔第二次和希特勒谈起结束战争问题时,希特勒则赌咒说:“如果德意志民族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让它灭亡好了。”这使隆美尔惊讶不已,他开始认识到,希特勒是不惜把德国人民一同拉入火坑的。事后他写道:“这个人实在已不是个正常人了。”可当希特勒让隆美尔到西线任职时,他又一次兴高采烈起来,写道:“元首的精力多么充沛!他给他的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坚强的信心!”

  隆美尔确实非常渴望到西线任职。在那里,他可以向英美部队进行复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隆美尔主要是在同英军作战,到了突尼斯后又同美军交过手。自离开北非后他再也不曾得到过向英美部队倾吐自己复仇火焰的机会。他原以为在意大利能如愿以偿,没料到终成泡影。隆美尔也像绝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担心英美部队在西欧成功地开辟第二战场。对地处中欧的德国来说,两线作战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地缘上的劣势始终困扰着德国历代政治家和军事家们。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因两线作战差点使普鲁士亡了国,因俄国的彼得沙皇关键时刻退出反普同盟才使弗里德里希二世避免了灭顶之灾。俾斯麦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功地避免了两线乃至多线作战,为老毛奇指挥的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才使德意志第二帝国于1871年出现在中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是其惨败的重要原因。现在第三帝国再次面临两线作战的难题,1943年7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隆美尔在与自己的老部下拜尔莱因谈到这个问题时曾发表过一番见解:“我们应该采取内线作战方针。在东线,应最快撤到一条可据守的防线。但我们的主要努力却是用来击败西方盟军建立第二战场的任何企图,这是我们的防御重点。如果我们能挫败这个企图,那么前途就会显出一线光明来。”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将入侵的英美部队赶下大海,那么他们想卷土重来就不是朝夕之间能做得到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