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經
1、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机木①,其上多華草②。(水逢)③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④文石。
① 郭璞云:“机木似榆,可燒以糞稻田,出蜀中;音飢。”楊慎云:“即今之榿也。”
② 珂案:華草,未詳。
③ 郭璞云:“音逢。”
④ 郝懿行云:“疑芘當為茈,茈古字假借為紫也。”珂案:經文芘,汪紱本正作茈。
2、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毗之水①。其中多滑魚,其狀如□②,赤背,其音如梧③,食之已疣④。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⑤,其音如呼⑥。
① 郭璞云:“水出諸毗山也。”珂案:西次三經云:“槐江之山,北望諸毗。”即此山也。
② 郭璞云:“□魚似蛇;音善。”珂案:即鱔魚,俗稱黃鱔。
③ 郭璞云:“如人相枝梧聲;音吾子之吾。”
④ 郭璞云:“疣,贅也。”
⑤ 郭璞云:“臂,前腳也。”珂案:太平御覽卷八九六引此經文臂上有而字,是也。
⑥ 郭璞云:“如人叫呼。”郝懿行云:“呼,謂馬叱吒也。”
3、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①,其名曰(月雚)②疏,可以辟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鵸③,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④。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⑤之水,其中多儵魚⑥,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⑦,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① 郭璞云:“言角有甲錯也;或作厝。”郝懿行云:“依字正當為厝。說文云:厝,厲石也;引詩‘他山之石,可以為厝'。今詩通作錯。”
② 郭璞云:“音歡。”
③ 珂案:鵸已見西次三經翼望之山,與此異。
④ 郭璞云:“無癰疽病也。”
⑤ 珂案:經文芘,太平御覽卷九三七引作茈。
⑥ 郭璞云:“音由。”珂案:御覽卷九三七引作儵;郝懿行云:“儵與鯈同,玉篇作鯈。”
⑦ 珂案:經文四首,王念孫、郝懿行並校作四目。郝云:“今圖正作四目。”
4、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①,食之已癰。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②,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禦凶③。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④。
① 珂案:初學記卷三十引此經作犬吠。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異魚圖贊云:“何羅之魚,十身一首;化而為鳥,其名休舊;竊糈于春(舂?),傷隕在臼;夜飛曳音,聞春(雷?)疾走。”則是關於此魚之異聞也。意十首一身之姑獲鳥(鬼車),其此魚之所化乎?王崇慶云:“何羅之魚,鬼車之鳥,可以並觀。”是也。
② 郭璞云:“貆,豪豬也;音丸。”珂案:貆豬白豪,已見西山經竹山。
③ 郭璞云:“辟凶邪氣也。亦在畏獸畫中也。”
④ 郭璞云:“一作多青碧。”
5、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魚①,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禦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獸多□羊,其鳥多蕃②。
① 郭璞云:“音□褶之褶。”
② 郭璞云:“未詳;或云即鴞,音煩。”
6、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①,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②,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獸多橐駝③,其鳥多寓④,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禦兵。
① 郝懿行云:“初學記及太平御覽引此經並作號山,爾雅疏作(豸虎)山,(豸虎)即號之異文也。”
② 郭璞云:“桐,梧桐也;椐,樻木,腫節中杖。椐音袪。”
③ 郭璞云:“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負千斤,知水泉所在也。”
④ 郝懿行云:“方言云:‘寓,寄也。'此經寓鳥,蓋蝙蝠之類。”
7、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8、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①,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②,其音如□犬,以其尾飛③,名曰耳鼠④,食之不(月采)⑤,又可以禦百毒。
① 郭璞云:“皆山菜;爾雅有其名。”珂案:爾雅釋草云:“蒮,山韭;葝,山□。”□音械,同薤。
② 珂案:初學記卷二十九引此經作兔頭麋耳。王念孫云:“御覽獸廿二作麋耳,初學同,白帖九十八作鹿耳。當係耳字。”
③ 郭璞云:“或作髯飛。□音豪。”
④ 郝懿行云:“疑即爾雅鼯鼠夷由也,耳、鼯、夷並聲之通轉;其形肉翅連尾足,故曰尾飛。”
⑤ 郭璞云:“(月采),大腹也,見裨蒼;音采。”
9、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①。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②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③,其鳴自呼。
① 郝懿行云:“碧,藏經本作玉。”
② 郭璞云:“題,□也。”珂案:□,即額字。
③ 王崇慶云:“善伏,言善藏也;或伏臥之伏。”
10、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①,多蔥②、葵、韭、桃③、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④。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⑤,善笑,見人則臥⑥,名曰幽鴳⑦,其鳴自呼。
① 郭璞云:“或作舂山。”郝懿行云:“穆天子傳有舂山,即鍾山也,已見西山經。”珂案:鍾山見西次三經。
② 郭璞云:“山蔥,名茖,大葉。”珂案:山蔥見爾雅釋草。
③ 郭璞云:“山桃,榹桃,子小,不解核也。”珂案:榹桃見爾雅釋木。
④ 珂案:泑澤已見西次三經不周之山。
⑤ 珂案:經文文身,太平御覽卷九一三引作文背。
⑥ 郭璞云:“言佯眠也。”
⑦ 郭璞云:“或作(女賣)(女會)。鴳音遏。”珂案:經文幽鴳,御覽卷九一三引作幽頞,引圖讚亦作幽頞,據郭音,作幽頞是也。
11、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①,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見人則呼②,名曰足訾,其鳴自呼。有鳥焉,群居而朋飛③,其毛如雌雉,名曰鵁④,其鳴自呼,食之已風。
① 郭璞云:“萬連二音。”
② 王念孫云:“御覽獸廿五呼作笑。”
③ 郭璞云:“朋猶輩也。”
④ 郭璞云:“音交;或作渴也。”郝懿行云:“玉篇鵁云:‘白鵁鳥群飛,尾如雌雞。'疑經文毛當為尾字之訛。”珂案:郭注鵁或作渴,疑即爾雅所謂鳪雉也。
12、又北百八十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①,善吒,行則銜其尾,居則蟠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夜鳥)②,食之已嗌痛③,可以已痸④。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① 郭璞云:“音如犍牛之犍。”
② 郭璞云:“音夜。”
③ 郭璞云:“嗌,咽也。穀梁傳曰:‘嗌不容粒。'今吳人呼咽為嗌,音隘。”
④ 郭璞云:“痸,癡病也。”
13、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①,名曰那父。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②,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③。
① 郭璞云:“如人呼喚;□音叫。”
② 郝懿行云:“楚詞卜居云:‘將哫訾慄斯。'王逸注云:‘承顏色也。'哫訾即足訾,其音同;慄斯即竦斯,聲之轉。”珂案:上文足訾“見人則呼(或笑)”,此竦斯“見人則躍”,正王逸注所謂“承顏色”之狀;郝說可信。
③ 郭璞云:“可以取鐵。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銅。'音慈。”
14、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①。邊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
① 郭璞云:“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珂案:關於旄牛,參見海經新釋卷五“旄馬”節注①。
15、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
16、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①,其毛如彘豪②,其音如鼓柝③。
① 珂案:淮南子本經篇云:“羿斷修蛇於洞庭。”即此之類。參見海經新釋卷五“巴蛇食象”節注①。
② 郭璞云:“說者云長百尋。今蝮蛇色似艾綬文,文間有毛如豬鬐,此其類也。”
③ 郭璞云:“如人行夜,敲木柝聲;音託。”
17、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原。其中多赤鮭①,其獸多兕、旄牛②,其鳥多鳲鳩③。
① 郭璞云:“今名鯸鮐為鮭魚;音圭。”
② 郭璞云:“或作樸牛,樸牛見離騷天問,所未詳。”珂案:楚辭天問云:“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王逸注:“朴,大也。”當即此樸牛矣。然朴牛又即服牛,有“服牛乘馬、引重致遠”(易繫辭)之義,及該(王亥)、恆(王恆)失之得之之由,此郭云“所未詳”也。參見海經新釋卷九“王亥”節注⑤。
③ 珂案:經文鳲鳩,宋本、藏經本、毛扆本均作尸鳩。郝懿行云:“鳲當為尸。”
18、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①,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鴈門之水②,其中多(魚市)(魚市)之魚③,食之殺人。
① 郭璞云:“爾雅云:‘窫窳似貙,虎爪。'與此錯。軋愈二音。”郝懿行云:“海內南經云:‘窫窳龍首,居弱水中。'海內西經云:‘窫窳蛇身人面。'又與此及爾雅不同。”珂案:關於窫窳,見海經新釋卷五“窫窳龍首”節注①及注④。
② 郭璞云:“水出鴈門山間。”
③ 郭璞云:“音沛;未詳。或作鯆。”畢沅云:“即(魚匊)魚也,一名江豚。”
19、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瀤①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魚巢)魚②,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③,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① 郭璞云:“音懷。”
② 郭璞云:“音藻。”
③ 郭璞云:“音暉。”珂案:山□蓋即舉父、梟陽之類也;舉父已見西次三經崇吾之山,梟陽見海經新釋卷五“梟陽國”節注④。
20、又北二百里①,曰北嶽之山,多枳棘剛木②。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鴈,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其中多鮨魚③,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④,食之已狂。
① 珂案:經文二百里,吳寬抄本作一百里,邵恩多校同。
② 郭璞云:“檀柘之屬。”
③ 郭璞云:“音詣。”
④ 郭璞云:“今海中有虎鹿魚及海豨,體皆如魚而頭似虎鹿豬,此其類也。”郝懿行云:“推尋郭義,此經鮨魚蓋魚身魚尾而狗頭,極似今海狗,本草家謂之骨(膃)肭獸是也。”
21、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①。
① 郭璞云:“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一頭而兩身,其狀如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龜。'亦此類。”
22、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23、又北百里,曰羆差之山,無草木,多馬①。
① 郭璞云:“野馬也,似馬而小。”
24、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①。
① 郭璞云:“漢元狩二年,馬出涂吾水中也。”
25、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①,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泑②。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龍龜③。
① 郭璞云:“或作隄(是改定),古字耳。”
② 郭璞云:“音ㄠ。”
③ 郝懿行云:“龍、龜二物也;或是一物,疑即吉弔也,龍種龜身,故曰龍龜。”珂案:當是一物。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①。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②。
① 郭璞云:“言祭不用米,皆薶其所用牲玉。”
② 郭璞云:“或作皆生食而不火。”
北次二經
1、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①,其首枕汾②,其名曰管涔之山③。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① 王崇慶云:“北次二經之首,下當遺山字。”珂案:王所見甚是,否則不辭矣;諸家皆漏略。然所遺“山”字,當在“之首”上,本作“北次二山之首”,迨改山字為經字,始成此不辭之語。此亦為山海經之“經”本當為“經歷”之“經”確證之一也;參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①。
② 郭璞云:“臨汾水上也;音墳。”
③ 郭璞云:“涔音岑。”
2、又西①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②。酸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③。
① 珂案:經文西,宋本、吳寬抄本並作北,郝懿行校藏經本亦作北,作北是也。
② 郭璞云:“銀之精也。”
③ 郭璞云:“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
3、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①,其鳥多白翟白(有鳥)②。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儵而赤麟③,其音如叱,食之不驕④。
① 郭璞云:“閭即羭也,似驢而岐,角如□羊,一名山驢。周書曰:‘北唐以閭。'”
② 郭璞云:“即白鵫也;音于六反。”珂案:白鵫即白翰,已見上文西山經嶓冢之山。
③ 郭璞云:“小魚曰儵。”珂案:經文儵,宋本作鯈,儵、鯈字通。經文麟,宋本、汪紱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並作鱗,麟、鱗聲同。
④ 郭璞云:“或作騷,騷臭也。”郝懿行云:“騷臭蓋即蘊羝之疾,俗名狐騷也。”珂案:經文其音如叱,宋本、何焯校本叱作吒。
4、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蒼玉。
5、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廣員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鮪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①,是多白玉。
① 郭璞云:“出山之頂,停其底也。”
6、又北四百里,曰爾是之山,無草木,無水。
7、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8、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諸餘之山,其上多銅玉,其下多松柏。諸餘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旄水。
9、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印澤①,其中多(馬孛)馬②,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① 珂案:經文印澤,王念孫、郝懿行並校邛澤,即下文北囂山邛澤也。汪紱本、畢沅校本亦俱作邛澤。
② 郭璞云:“音勃。”
10、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①,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鴞,是食人②。
① 珂案:文選陳琳為袁紹討豫州檄注引此經無其狀如三字,其目作其口;郝懿行校藏經本亦無如字,如字疑衍。
② 郭璞云:“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音咆。”珂案:關於□鴞,參見海經新釋卷十“宋山楓木”節注②。
11、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犬谷)①。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上般下鳥)䥇②,宵飛而晝伏③,食之已暍④。涔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邛澤⑤。
① 郭璞云:“音谷。”
② 郭璞云:“般冒兩音;或作夏也。”郝懿行云:“夏形聲近賈,大荒南經有鷹賈,郭注云賈亦鷹屬;水經注引莊子有雅賈,蓋是烏類,經言此鳥狀如烏,疑是也。”
③ 郭璞云:“鵂鶹之屬。”
④ 郭璞云:“中熱也;音謁。”汪紱云:“今鵂鶹亦可治熱及頭風。”
⑤ 珂案:即上文敦頭之山印澤;以知邛、印二字之易訛也,則大荒西經“黎邛下地”之為“黎印下地”,于此又得一證矣;見海經新釋卷十一“日月山”節注⑦。
12、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鴈門①,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彙而赤毛②,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③,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④。
① 郭璞云:“水名。”
② 郭璞云:“彙,似鼠,赤毛如刺蝟)也;彙音渭。”
③ 郭璞云:“或作舉父。”珂案:舉父已見上文西次三經崇吾之山。
④ 郭璞云:“治洞下也;音洞。”
13、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14、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碧,多馬。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其中多□①。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① 郭璞云:“亦□魚字。”
15、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①。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① 珂案:關於三桑,參見海經新釋卷三“三桑無枝”節注①。
16、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是錞①于北海。
① 珂案:經文錞之義,已見上文西山經騩山郭注,郭云錞猶隄埻也;郝懿行云,蓋埤障之義。汪紱釋錞為蹲字假音,尤洽。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①;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②。
① 郭璞云:“薶之。”珂案:薶同埋,宋本作埋;謂毛物用一雄雞與一彘埋之也。
② 郭璞云:“擿玉於山中以禮神,不薶之也。”珂案:不糈,不以精米祠也。
北次三經
1、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①。有獸焉,其狀如□羊②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馬軍),善還③,其名自□④。有鳥焉,其狀如鵲⑤,白身⑥、赤尾、六足,其名曰(賁鳥)⑦,是善驚,其鳴自詨⑧。
① 郝懿行云:“藝文類聚七卷引此經碧下有玉字。”
② 郝懿行云:“劉昭注郡國志引此經□作麋,無羊字。”
③ 珂案:還音旋,盤旋而舞也。(馬軍)音暉。
④ 珂案:□同叫;吳任臣本作叫。
⑤ 郝懿行云:“廣韻說(賁鳥)云似鵠。”
⑥ 郝懿行云:“廣韻此下有三目二字。”
⑦ 郭璞云:“音奔。”
⑧ 郭璞云:“今吳人謂呼為詨,音呼交反。”
2、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①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帝)魚②,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③。
① 郝懿行云:“太平御覽九百三十八卷引此經決水,決字不作重文。”珂案:王念孫校同郝注。
② 郭璞云:“(魚帝)見中山經。或曰,人魚即鯢也,似□而四足,聲如小兒□,今亦呼□為(魚帝);音。”珂案:中次七經少室山休水多
(魚帝)魚,即郭注所云“見中山經”者。又人魚,西山經竹山竹水亦有之,見該節注④。
③ 郝懿行云:“說文云:‘癡,不慧也。'中山經云:‘(魚帝)魚食者無蠱疾。'與此異。”
3、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①,其名曰天馬,其鳴自□。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②,其鳴自詨,食之不飢,可以已寓③。
① 郭璞云:“言肉翅飛行自在。”
② 郭璞云:“屈居二音。”
③ 郭璞云:“未詳;或曰,寓猶誤也。”郝懿行云:“寓、誤蓋以聲近為義,疑昏忘之病也。王引之曰:‘案寓當是□字之假借,玉篇、廣韻並音牛具切,疣病也。'”
4、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條菅①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長澤。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②,食之已癘。
① 珂案:菅音姦。
② 郭璞云:“所未詳也。”王崇慶云:“器酸或物之可食而酸者,如解州鹽池出鹽之類;蓋澤水止而不流,積久或酸,故曰三年一成。”
5、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①,其名曰飛鼠。澠水出焉,潛于其下,其中多黃堊②。
① 郭璞云:“用其背上毛飛,飛則仰也。”
② 郭璞云:“堊,土也。”珂案:堊已見西次二經大次之山,詳該節注①。
6、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腎(月改肉)①,其狀如句瞿②,其名曰領胡③,其鳴自詨,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④父之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① 珂案:腎(月改肉)音腎。
② 郭璞云:“言頸上有肉腎(月改肉);句瞿,斗也,音劬。”
③ 郝懿行云:“說文云:‘領,項也;胡,牛顄垂也。'此牛頸肉垂如斗,因名之領胡與?”
④ 郭璞云:“音陷。”
7、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①。
① 郝懿行云:“即礬石也。淮南俶真訓云:‘以涅染緇。'高誘注云:‘涅,礬石也。'”
8、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①,是多石。䦅水②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澤。
① 珂案:在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南。經首太行山,則起自河南省濟源縣,北入山西省境,與王屋山遙相對,列子謂之“太形”。云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天帝感愚公移山之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異之。云云,則二山在神話傳說中原本一地也。
② 郭璞云:“䦅音輦。”
9、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實惟乾河。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員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10、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①,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②,其草多秦椒③,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④。
① 郭璞云:“即鹽池也;今在河東猗氏縣。或無販字。”珂案:水經注涑水及太平御覽卷八六五引此注鹽池上並有解縣二字,則正沈括夢溪筆談所謂“解州鹽澤,滷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者;見海經新釋卷九“應龍殺蚩尤與夸父”節注②。
② 郭璞云:“根似羊,可食;曙豫二音。”郝懿行云:“即今之山藥也。”
③ 郭璞云:“子似椒而細葉,草也。”
④ 郭璞云:“或曰食之不醉。”
11、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①,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① 郭璞云:“尸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於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穆天子傳曰:‘北升孟門九河之□。'”
12、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美玉。
13、又東二百里①,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玄(石肅)②。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① 珂案:經文又東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② 郭璞云“黑砥石也;尸子曰:‘加玄黃砥。'明色非一也。(石肅)音竹篠之篠。”
14、又東二百里①,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黃澤。
① 珂案:經文又東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15、又東三百里,曰彭毗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① 珂案:經文彭毗,何焯校本、黃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鼓毗。
16、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黃澤。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習鳥)①,食之不灂②。
① 郭璞云:“姑習二音。”
② 郭璞云:“不瞧目也。或作(目爵)。音醮。”
17、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①水出焉,南注于虖池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① 郭璞云:“音恭。”
② 郭璞云:“呼佗二音;下同。”
18、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①,其鳴自詨,食之不妒。
① 郝懿行云:“周書王會篇云:‘方揚以黃鳥。'爾雅云:‘皇,黃鳥。'蓋皆此經黃鳥也。”珂案:郝說非是,郝此注移於大荒南經“巫山黃鳥”節則是矣;見海經新釋卷十“巫山黃鳥”節注②。
19、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20、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無草木,有金玉。濝①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音其。”
21、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①,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②。滏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歐水。
① 郭璞云:“音如倉囷之囷。”郝懿行云:“囷即倉囷之囷,郭氏復音如之,知經文必不作囷,廣韻引作神箘,疑是也。”
② 郭璞云:“洹音丸。”
22、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①,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②,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③,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④。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珂案:長子縣屬今山西省;發鳩山亦名發苞山、鹿谷山、廉山,為太行山分支。
② 郝懿行云:“廣韻引此經作白首赤喙。”
③ 郭璞云:“炎帝,神農也;娃,惡佳反,語誤或作階。”珂案:關於炎帝之神話,見海經新釋卷十一“互人國”節注②。
④ 郭璞云:“堙,塞也;音因。”珂案:述異記云:“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誓鳥,一名□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則是此一神話之流傳演變也。
23、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清漳之水出焉,東流①于濁漳之水。
① 珂案:經文東流下疑脫注字。
24、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滏水。
25、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海澤。
26、又北百里,曰題首之山,有玉焉,多石,無水。
27、又北百里,曰繡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①,其草多芍藥、芎藭②。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③、黽④。
① 郭璞云:“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說文六云:“枚,榦也,可為杖。”
② 郭璞云:“芍藥一名辛夷,亦香草屬。”珂案:芎藭已見西次四經號山。
③ 郭璞云:“□似□而大,白色也。”
④ 郭璞云:“(上秋下黽)黽似蝦蟆,小而青;或曰,□黽一物名耳。”珂案:郭注(上秋下黽)黽,郝懿行以為當為耿黽之訛;爾雅釋魚:“在水者黽。”郭注云:“耿黽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鴨。”即郭此注之(上秋下黽)黽也。
28、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河。
29、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①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泜水②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泜澤。
① 珂案:溹音索。
② 珂案:泜音底。
30、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①。
① 珂案:洧音鮪。
31、又北三百里,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于皋澤,其中多礨石①。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澤。
① 郭璞云:“未詳也。音雷。或作壘;磈壘,大石貌。或曰石名。”汪紱云:“言肥水中多磈礨大石也。”
32、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虖沱①。
① 郭璞云:“呼佗二音。”珂案:經文虖沱,宋本作虖池,即上文泰頭之山虖池是也,郭注並云“呼佗二音。”
33、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①,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于虖沱。
①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郝懿行云:“東經有此山,此經已上無之,檢此篇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今才得十六山,疑經正脫此一山也。”
34、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羊東)(羊東)①,其鳴自□。虖沱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漊③水。液④女之水出于其陽,南流注于沁水。
① 郭璞云:“音屋棟之棟。”
② 珂案:上文空桑之山虖沱及此山虖沱,宋本均作虖池。
③ 郭璞云:“音樓。”珂案:經文漊,吳寬抄本作婁。
④ 郭璞云:“液音悅懌之懌。”
35、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①金玉。濩濩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虖沱;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③。
①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善也;西次三經槐江之山多藏黃金玉,義與此同。”
② 郭璞云:“音尺蠖之蠖。”
③ 珂案:經文二虖沱,宋本均作虖池,吳任臣本同。又吳任臣本南上有西字。
36、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漊液水。
37、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①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水②出焉,東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音茲。”
② 郭璞云:“音寇。”
38、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姜邑)水①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或作郯水。”
39、又北二百里,曰沂①山。般②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音祈。”
② 郭璞云:“音盤。”
40、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嬰石①。燕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燕石者。”郝懿行云:“嬰疑燕聲之轉,未必取嬰帶為義。”
41、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①,其鳥多鶹②。歷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師魚,食之殺人③。
① 珂案:經文橐,宋本作橐駝,已見上文北山經虢山。
② 郭璞云:“未詳。或曰,鶹,鵂鶹也。”
③ 郭璞云:“未詳。或作鯢。”郝懿行云:“師,玉篇作鰤,非也。郭云或作鯢者,師、鯢聲之轉,鯢即人魚也,已見上文。酉陽雜俎云:‘峽中人食鯢魚,縛樹上,鞭至白汁出如構汁,方可食,不爾有毒也。'正與此經合。”
42、又北四百里,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①。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②,其鳴自詨。
① 汪紱云:“據此,則乾當音干。”
② 郝懿行云:“獂當為豲,見說文。”珂案:畢沅校本獂正作豲。
43、又北五百里,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①,其名曰羆②。
① 郭璞云:“川,竅也。”畢沅云:“爾雅云:‘白州驠。'郭云:‘州,竅。'則川當為州。”珂案:經文川,王念孫、孫星衍並校作州。
② 郝懿行云:“藏經本作羆九,郭氏圖讚亦作羆九,疑經文羆下有九字,今本脫去之。”珂案:經文羆,王念孫、孫星衍亦均校作羆九。
44、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魚①。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① 郭璞云:“未詳。”珂案:蒲夷魚疑即冉遺魚,已見西次四經英鞮之山。
45、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門之山①,無草木。
① 珂案:海內西經云:“鴈門山,鴈出其閒。在高柳北。”即此山也。見海經新釋卷六“鴈門山”節注①。
46、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里,無草木,有金玉。
47、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①,其風如(風劦)②。西望幽都之山③,浴水出焉④。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① 郝懿行云:“說文、玉篇引此經並作惟號之山。”
② 郭璞云:“(風劦),急風貌也;音戾。或云,飄風也。”
③ 珂案:幽都之山在北海之內,見海經新釋卷十三“幽都山”節注①。
④ 郭璞云:“浴(水)即黑水也。”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瘞之①。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②玉。其祠之,皆玉,不瘞③。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④。
① 郭璞云:“藻,聚藻;茞,香草,蘭之類,音昌代反。”珂案:經文藻茞,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⑩謂疑是藻珪之誤,其說近是,可供參攷;古祠神皆以玉瘞,未聞以聚藻香草瘞者。參見中山首經篇末注②。
② 郝懿行云:“載亦戴也,古字通。”
③ 郭璞云:“不薶所用玉也。”
④ 郝懿行云:“皆生食不火之物。”
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